他就拾了起來,急急忙忙地跑回家去。他偷偷地攤開一看,契據上寫的原來是大批財物的項目。他高興極了,一項項地數著點著……
他仔細地看了又看,數了又數以後,就把那張契據小心地鎖在箱子裏。
於是,他就向他的鄰居們誇口說:“啊哈,我很快就要變成財主了,我發大財了!”
何不吃肉
晉惠帝司馬衷,是個非常愚笨的人,不但不懂國家政事,連生活常識知道得都很少。
一天,晉帝臨朝,詢問群臣可有大事相奏,若沒有便退朝了。
有個大臣出班奏道:“江南大旱,百姓沒有糧食吃,已經餓死許多人了,乞望陛下下詔賑濟。”
晉惠帝聽了十分納悶,問:“沒有糧食,為何不吃肉呢?”
群臣聽了,大吃一驚,你看我,我看你,搖搖頭,誰也不吭氣了。
酷吏
武則天當政時期,朝廷中的刑部侍郎周興是曆史上有名的酷吏,經常使用法律規定以外的刑法。後來,另一酷吏來俊臣也用新奇的刑法讓他“入甕”。“請君入甕”這個成語就是這樣來的。不過,周興沒有死於甕中,而是被仇人殺死了。
由於周興用刑殘酷,人們用地獄中的惡鬼來比喻他,稱他“牛頭阿婆”。老百姓對他積怨很深,他自己卻毫不改悔,甚至還說過這樣很無情的話:“被告人,怎麼問都說自己冤枉;待到砍掉腦袋,就全都不吭聲了。”
這是酷吏的思想邏輯!
缺心眼
武則天信佛,當朝時下令禁止屠殺動物,於是,官民的“菜籃子”裏,看不見豬、牛、羊、雞、鴨、魚……各種肉類了。不過,人們還是變著法兒來解饞。
大臣婁師德到陝西處理公務,地方官員不能讓朝廷下來的人吃素食呀,到吃飯時,廚子端上羊肉。婁師德問:“怎麼會有羊肉吃呢?不是不讓屠宰嗎?”廚子說:“大人但吃無妨,這羊不是殺的,是狼咬死的。”婁師德明知說的假話,對地方上這一片苦心也心領神會了。
過一會兒,又端上一盤魚。婁師德問:“這又是怎麼回事?”廚子又說:“大人但吃無妨,這魚不是殺的,是狼咬死的。”
婁師德一聽,啪地放下筷子,大聲斥責道:“這是什麼話?狼能下水咬魚嗎?”看廚子嚇得戰戰兢兢,接著說:“真是缺心眼,你為什麼不說是讓水獺咬死的呢?”
一塊送我
唐朝的李播為蘄州的地方官。一天,有個姓李的秀才來拜見,並獻出一卷詩稿。李播看了大為吃驚:“這是我以前寫的詩,怎麼在你手裏呢?”秀才慚愧地說:“我拿這卷詩在江淮一帶到處給人看,說是我寫的,已經很久了。現在請求你老人家把它正式送我吧!”李播看這人倒也誠實,就說:“我已經老了,又作了官,詩稿於我也沒多大用場,就送你吧。”
秀才說了幾遍“謝謝”就要走。李播問他到哪裏去,秀才說:“馬上去江陵我表丈盧尚書家。”李播聽了,覺得蹊蹺,就問:“尚書叫什麼名字?”秀才答:“叫盧弘宣。”
李播哈哈大笑說:“秀才又錯了!盧尚書是我的親表丈,怎麼又成了你的親戚?你為什麼還要這樣冒充呢?”
這倒出乎秀才的意料,秀才十分惶恐地對李播說:“多謝你了!承蒙你把詩假借送給了我,也把江陵盧尚書這層親戚關係也一塊送我吧!”
總姓王
唐朝時,郭務靜當了滄州南皮縣(在河北)的縣丞。此人糊裏糊塗,忘性比記性大。
剛上任那天,通判王慶來見他。他問:“你姓什麼?”回答:“姓王。”寒暄一陣,王慶走了。
過了一會兒,王慶有公事來見縣丞。郭務靜又問他:“你姓什麼?”回答:“姓王。”郭務靜非常驚訝,打量了王慶好一會兒,說了一句:“南皮縣有幾個通判,怎麼總姓王呀?”
收好鑰匙
公元6世紀時,北周的定州(今河北定縣)被突厥人包圍了。刺史孫彥高是個非常膽小的人,他把自己關在小房子裏,連大廳都不敢去。把州宅大門,裏裏外外上了幾道鎖,凡有收發公文,他都從小窗戶接收或送出。
不去打仗,光躲有什麼用?終於有一天,城被攻破了,刺史大人藏到櫃子裏。進去之前,他一再叮囑家奴:“我一進去,你就趕快鎖上,把鑰匙拿好,賊人跟你要鑰匙,可千萬別給他們呀!”
一個地方官,竟愚蠢到這種地步!
問壽
王溥在五代後漢時,考取進士第一名,就是後來所說的狀元了。到後周,以至宋朝初年,他都在朝中作官。
他父親王祚,一直住在洛陽,過著上等的老太爺的生活,別的事用不著操心,隻是惦記著一件事:不知自己能活多久。
一天,他心血來潮,讓老兵去找個算卦的盲人來。老兵帶來個算命瞎子,對他說:“王大人的老太爺要算算壽數,算對了,多給賞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