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自稱炎黃子孫?
關於“炎黃子孫”的說法很多。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是:“炎黃”分別指中國原始社會中兩位不同部落的首領。炎帝姓薑,是炎帝族的首領;黃帝姓姬,是黃帝族的首領。他們率領兩支部落從西方遊牧民族聚居的地帶進入了中原。當時中原地區是由以蚩尤為首領的九黎族統治著的。所以,炎帝族和黃帝族為了爭得地盤就與九黎族發生了長期的部落間衝突,炎帝族在作戰中失利,最後被迫逃避到涿(zhì)鹿(今河北省境內),後來得到了黃帝族援助,攻殺了蚩尤。
後來炎黃兩族在阪泉(今河北省境內)發生了三次大衝突。黃帝族打敗了炎帝族。黃帝族與炎帝族的子孫們,又與居住在東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漸融合,形成了春秋時期的華族。
漢朝以後,他們又被稱為漢族。
炎黃二帝被人們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因而,中華民族往往自稱是“炎黃子孫”。
另一種說法是,炎帝和黃帝兩個人是兄弟,這大概是因為這兩個部落有通婚的關係。據說,炎帝姓薑,號烈山氏。該部落崇拜牛,生活在薑水流域(今陝西一帶),以後向東發展至中原地區。黃帝姓姬,號軒轅氏。該部落崇拜熊,居住在北方,後來定居黃河流域。這兩個部落聯盟在漢民族發展史上占據很重要的位置,以後的堯、舜(shùn)、夏、商、周、秦各代以及當時許多小諸侯都淵源於他們。因此,人們常把炎黃二帝當做漢民族的始祖。這樣後來的漢民族便統稱是“炎黃子孫”了。
“中國”這一名稱是怎麼得來的?
小朋友都知道自己是中國人,祖國是中國。但在古代,人們所說的“中國”,並不是現在的“中國”。
古代的“中國”,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國”的代名詞。在我國的文獻中,“中國”一詞有四種含義:
1.指皇帝所在的都城。
2.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因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一般都處在各諸侯國的中間,所以叫“中國”。後來又發展為凡是皇帝直接統治的地區都叫“中國”。
3.指中原地區。
4.指國內、內地。清朝就把內地叫“中國”。
曆史上“中國”的範圍,除了王朝之外,還應包括各民族建立的政權和部落。19世紀以來,“中國”則指我國的全部領土,與古代的不同。
“中國”一詞的由來,可以追溯(sù)到很早很早以前的一個王朝——商朝。由於商朝的國都位於它的東、南、西、北各方諸侯之中,所以人們稱這塊土地為“中國”,即居住於中間的王國,它同時又是政治、經濟中心。
在古代,“中國”沒有作為正式的國名出現,因為那時的王朝或政權,隻有國號,而沒有國名。他們所說的“中國”,是指地域、文化上的概念。
真正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簡稱,是從一場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hài)革命以後,中華民國的建立開始的。從那時起,“中國”才成為具有國家意義的正式名稱。今天,“中國”已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組成的國家了,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華表的起源和用途是什麼?
華表在天安門前、明十三陵以及盧溝橋等處都可以看到,尤其是天安門前的那對高大的華表,用漢白玉雕刻而成,古樸精美,高大挺拔,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象征的一部分。但華表的起源和用途,至今還眾說不一。
一般認為,華表是一種在古代建築物中用於紀念、標識的立柱,相傳在我國堯(yáo)舜時代,人們就在交通要道樹立木柱,作為行路時識別方向的標誌,這就是華表的雛形。另一種觀點認為,華表起源於遠古時代部落的圖騰標誌,現在天安門廣場的華表上蹲著一頭怪獸,非獅非狗,名為“望天吼”,民間傳說這種怪獸喜好觀望,讓它望著宮外,是讓它盼望遠遊的皇帝早日歸來,整理朝綱。而遠古的人們都將本族崇拜的圖騰標誌雕刻在華表上,頂禮膜拜。後來隨著圖騰崇拜時代的結束,華表柱頂的圖騰也就逐漸演化為“望天吼”類的吉祥動物了。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華表在上古名為“謗木”。相傳堯舜為了納諫,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樹立木樁,為人們出謀劃策提意見提供方便,後來演化為皇家建築的一種特殊標誌。
還有意見認為,華表是由一種古代樂器演變而來的,這種樂器名為木鐸。先秦時,代天子征求百姓意見的官員,奔走於全國各地,敲擊木鐸(duó)引人注意,後來天子不再派人出去征詢意見,而是將木鐸放大,樹立於王宮之前,提醒人們勸諫,逐漸演變成了華表。也有人將華表認定為古代觀天測地的一種儀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種觀察天文的儀器為表,人們立木為竿,以日影長度測定方位、節氣,並以此來測恒星,以觀測恒星年的周期。古代在建築前,還以此法定位取正,一些大型建築施工期長,立表必須長久保存,就改立木柱為石柱。施工完成後,石表就保存下來了,逐漸演化為一種標誌性建築,由實用性的儀器,變為裝飾性的華表。盡管上述說法各不相同,便都反映了華表凝聚著中華祖先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