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勇敢的探索(2)(2 / 2)

馬可·波羅是怎樣到中國探險的?

馬可·波羅是意大利人。1271年,他15歲時,便跟隨父親和叔叔從家鄉出發到中國來。馬可·波羅從威尼斯向南行,進入地中海,到小亞細亞半島,經過兩河流域,到達巴格達,從巴格達到波斯灣的港口城市霍爾木茲。隨後,他又從霍爾木茲向東越過伊朗,來到阿富汗。從阿富汗越過帕米爾高原,到達新疆西北部的喀什,再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到達古城敦煌。然後經玉門關進入河西走廊,到達元朝行宮上都。他們在旅途中整整經曆了4年。

元朝皇帝忽必烈召見了馬可·波羅,他很賞識馬可·波羅的才能,封他做了官。馬可·波羅學會了漢語和蒙古語,經常奉命巡(xún)視各地,如山西、陝西、四川、雲南、山東、浙江、福建等省,並出使了印度、越南、蘇門答臘等國家。

馬可·波羅的東方之行,對後來的航海家的世界地理發現起到了極大的激勵作用。《馬可·波羅遊記》已經被譯成許多國家的文字,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誰首先證實了北極是一片海洋?

從16世紀開始,為了找到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的航線,人們不斷地對北極進行探險,以弄清北極是陸地還是海洋,但是直到19世紀末還沒有結果。

1893年6月24日,南森率領12名探險隊員,乘坐“前進”號圓底船,從奧斯陸啟程,駛向東西伯利亞海。9月21日“前進”號被浮冰凍住並擠上了冰麵,浮冰載著船隻漂向阿拉斯加,直到1894年1月,才轉而漂向他們要去的格陵蘭島。

1895年3月,“前進”號隨浮冰漂到北緯84度的地方,這裏離北極點有600公裏。如果繼續漂下去,他們就會到達北極點,但“前進”號再也不能向北漂了。1895年3月14日,南森便帶了一名探險隊員,乘坐狗拉雪橇繼續北進。他們曆盡艱險,於4月8日到達離北極點400公裏的地方,再往前就是一片海洋,他們隻好原路返(fǎn)回。

南森雖然沒到達北極點,但在3年多的探險中,他首次證實了北極不是陸地而是海洋。

七大洲名稱的由來

亞洲全稱亞細亞洲。它東瀕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瀕北冰洋,它是由古代閃語產生的,其含義是“日出”。

歐洲全稱歐羅巴洲。它北臨北冰洋,南瀕大西洋,南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東與亞洲大陸相毗鄰。它是由腓尼基文演變而來的,這個詞原意是“西方”。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簡介。希臘語“可非利加”一詞是陽光灼熱之意。非洲地跨南北兩半球,赤道從中部穿過,絕大部分地區氣候炎熱。

大洋洲又名奧大利亞洲。“澳大利亞”一詞源於西班牙文,意思是南方的陸地。大洋洲地處太平洋的中南部和西南部的赤道南北廣大海域,介於亞洲和非洲之間,南麵遙對南極洲。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和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的島、北島和伊裏安島以及散布在太平洋上的一萬多個島嶼。

北美洲和南美洲合稱美洲,全稱亞美利加洲,以巴拿巴運河為分界線。它是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於1492年發現的,但是哥倫布沒有想到他發現了新大陸,他認為他發現的是印度。後來,另一個意大利航海家阿美利哥·維斯普奇在完成遊曆哥倫布所發現的新大陸的過程後,寫了一本海上航行故事集,說明哥倫布達的不是印度,而是一塊全新的大陸。1507年,製圖家們便在自己的地圖上以“亞美利加大陸”的通稱來稱哥倫布發現的這塊土地。

南極洲由於該洲絕大部分地處南極圈內而得名。氣候酷寒,大部分地方覆蓋著很厚的冰層,故又稱“冰雪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