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為什麼被稱作“樂器之後”?
小提琴起源於阿拉伯,後傳至意大利,經過數百年的演變過程,在十五、十六世紀逐漸定型。
琴體為木製,琴身由麵板、背板、邊板、琴頸、指板、琴弦(四根)、弦軸、琴馬、係音板、肋托、琴弓等部件組成。演奏時將琴肋托部挾於下顎與左鎖骨之間,左手持琴頸按弦,右手執弓拉奏。演奏技巧有:左手為換把、換弦、移指、滑音、揉弦、撥弦等。右手為換弓、跳弓、顫弓等。小提琴能演奏單音、雙音、三音和四音。演奏形式有獨奏、重奏等,是管弦樂隊及交響樂隊中重要的樂器之一。因小提琴音色華麗優美,表現力很強,被俗稱為“樂器之後”。
你知道小號與薩克斯管的區別嗎?
小號的發明始於人類最初發現海螺(luó)或獸角可以發出聲音。約19世紀初開始出現帶有活塞的小號。
一般常用的活塞數為3個,本調為Bb調,管體為銅製。其音色激昂輝煌,富於號召力,常常用以表現隊伍行進場麵或催人奮進、鼓舞士氣的戰鬥場麵,降低音區演奏時能夠產生一種特別的音響效果。
一般演奏技巧有單吐、雙吐、三吐、斷音等。記譜用高音譜表,在管弦樂隊或交響樂隊中它是不可缺少的高音旋律樂器。
薩克斯管是一種裝有彈簧片的吹奏管樂器,是比利時人薩克斯於1840年發明,故名薩克斯管。薩克斯管的吹嘴是用葦片製成的哨片和單簧(huáng)管相同。音樂表現力異常豐富,是管樂器中表現力很強的樂器。力量飽滿且富於歌唱性,能保持均勻的顫音和動人的音色。在吹奏時有一種令人興奮的情調。多用於爵(jué)士樂隊和軍樂隊的演奏。
音樂術語
協奏曲原指十六世紀意大利的一種有樂器伴奏的合唱曲,以別於無伴奏合唱。十七世紀後半期起,隻有幾件或一件獨奏樂器,與一小型弦樂隊互相競奏的器樂套曲;用幾件樂器者又稱“大協奏曲”;用一件樂器者又稱“獨奏協奏曲”。近代協奏曲為一件獨奏樂器與管弦樂隊協同演出的大型樂曲,其形式與結構為莫紮特所確立。
奏鳴曲西洋樂曲體裁。十六十七世紀時泛指各種器樂曲。十七世紀後,則指類似組曲的器樂合奏套曲。自海頓,莫紮特以後,奏鳴曲係指有三四個樂章組成的器樂獨奏套曲(如鋼琴奏鳴曲),或一件獨奏樂器與鋼琴合奏的器樂曲(如小提琴奏鳴曲,長笛奏鳴曲等)。其中各樂章的基本特點和形式通常如下:第一樂章為快板,用奏鳴曲式;第二樂章為慢板,用奏鳴曲式,三段式或變奏曲式;第三樂章(有時略去)為小步舞曲或詼諧曲,用複三段式;第四樂章為快板或急板,用奏鳴曲,回旋曲式或回旋奏鳴曲。
進行曲一種用步伐節奏寫成的樂曲。可在集體行進時演奏(唱)。用偶數拍子,節奏明確,結構整齊,常為三段式,中段較為抒情,以取得對比。群眾歌曲常用進行曲體裁,如冼星海《救國軍歌》等。
交響曲大型管弦樂套曲。從意大利歌劇序曲演變而成,至十八世紀後半期發展為獨立管弦樂作品。通常包含四個樂章,亦有少於或多於四個樂章者。各樂章的體裁與奏鳴曲相似,但規模較大,音樂主題有較大發展,管弦樂法亦較為豐富,適於表現戲劇性較強的內容。早期交響樂大多沒有標題,十九世紀以來,標題交響樂興起。加用聲樂的交響樂,始於貝多芬的《第9交響曲》。
小夜曲一種黃昏或夜間在室外獨唱或獨奏的歌曲或器樂曲。起源於歐洲中世紀騎士文學的一種愛情歌曲。其音樂情緒纏綿委婉,常為青年人徘徊於戀人窗前時所用,流行於西班牙、意大利等國。通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如舒柏特的歌曲《小夜曲》等。另外還有一種供樂隊合奏的小夜曲,其曲調輕快活潑,始於十八世紀末,常為上流社會達官司顯貴餐宴時助興而用,如莫紮特的《D大調哈夫納小夜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