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與“僑”兩個字,就其單詞的含義來說:“華”是中國的古稱,“僑”是客居、寄居的意思。在唐宋之前就把寄居在他鄉的人稱為“僑人”或“僑士”。東晉時,北方流亡者大量南下,皇室統治者便在當時的揚州和荊州設了很多“僑郡”、“僑鄉”來安置他們,這是使用“僑”字的開始。隨著移居國外人數的激增,“華”與“僑”二字被聯在一起,用來稱呼旅居在國外或寄居、客居的華人。在官方文件中正式使用“華僑”一詞是在1883年,鄭觀應在給李鴻章的轉奏清室統治者的奏章中有“華僑”一詞。1994年,清外務部又在一份奏請《在海外設置領事館》的折子裏提到“在海外設領,經費支出無多,而華僑收益甚大”。從此以後,“華僑”一詞便成為普遍寄居海外的中國人的一種專稱了。
什麼是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是根據瑞典化學家、工程師諾貝爾遺囑所設基金提供的獎項(1969年起由5個獎項增加到6個),每年由4個機構(瑞典3個,挪(nuó)威(wēi)1個)頒發。1901年12月10日即諾貝爾逝世5周年時首次頒發。諾貝爾在其遺囑中規定,該獎應每年授予在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領域內在前一年中對人類做出最大貢獻的人。瑞典銀行在1968年增設一項經濟學獎,1969年第一次頒獎。
諾貝爾在其遺囑中所提及的頒獎機構是:位於斯德哥爾摩的瑞典皇家科學院(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皇家卡羅林外科醫學研究院(生理學或醫學獎)和瑞典文學院(文學獎),以及位於奧斯陸的由挪威議會任命的諾貝爾獎評定委員會(和平獎)。每項獎包括一枚金質獎章、一張獎狀和一筆獎金;獎金數目視基金會的收入而定。
一筆獎金,或者完全發給一個人,或者最多在兩種成果之間平分,或者由兩個或三個人聯合分享,有時一筆獎金要保留到下一年度頒發;如果下一年仍不頒發獎金,則退回基金會。當出現獎金既不頒發,也不保留的情況時,也要退回基金會。這樣,在同一學術領域內,一年中有時能有兩筆獎金,即上年留下來的獎金和本年的獎金。
如果在規定日期以前獲獎者拒受或未能領取獎金時,則獎金退回基金會。曾有過拒受獎金及政府禁止本國人領取諾貝爾獎的情況,然而獲獎人仍被列入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單中,注明“拒受獎金”字樣。
該獎對所有的人開放,不論其國籍、種族、宗教信仰或意識形態如何。同一獲獎者可以多次獲獎而不受限製。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以及經濟學的頒獎儀式在斯德哥爾摩舉行,而和平獎的頒獎儀式則在奧斯陸舉行,時間為12月10日,即諾貝爾逝世周年紀念日。獲獎者通常親自去領獎。
哪些科學家因為蚊子而獲得諾貝爾獎?
被蚊子叮咬過的人,易得一種名叫瘧疾的病。這種疾病的傳播速度非常快,而且死亡率很高。據粗略統計,自有人類曆史以來,瘧(nüè)疾曾一次又一次地奪去了數千萬人的生命,甚至影響了一個國家的興衰、一場戰爭的勝負……
瘧疾的危害如此慘烈,引起了科學家的關注。1878年,法國軍醫拉弗朗被派到法屬殖民地阿爾及利亞,負責研究那裏的瘧疾。拉弗朗到了阿爾及利亞以後,深入細致地解剖、觀察了許多瘧疾病死者的屍體。經過兩年多的反複比較、仔細研究,終於在1880年11月5日,確定了瘧疾是由一種產生在患者紅血球中,名字叫原蟲的單細胞生物引起的。接下來的問題是,這種原蟲是怎樣到紅血球裏去的?又是如何由一個病人傳給另一個病人的?……
這個研究的接力棒,傳到英國醫生羅納德·羅斯手裏。羅斯捕捉、解剖、觀察了無數隻蚊子,做了許多實驗,於1897年8月20日在一隻“按蚊”的胃裏找到了拉弗朗報告的那種瘧原蟲,並且證實隻有雌性“按蚊”才會傳播瘧疾。後來,意大利醫生證實,蚊子在吸吮瘧疾患者的血液時,把瘧原蟲吸到胃裏,在叮咬健康人時,又把瘧原蟲注入健康人的血液裏,使健康人患瘧疾。
1902年,羅斯獲得了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5年以後,拉弗朗也獲得了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雖然這個獎來得遲了點,但拉弗朗的功績畢竟沒有被埋沒。
盡管科學家提示了瘧疾的起因及其與蚊子的關係,但由於無法有效地殺滅蚊子,瘧疾還是在人類中傳播,殘害生命。1930年,瘧疾大爆發,再一次使1000萬人生病,300萬人喪生。後來瑞士化學家米勒博士發明了能殺滅蚊子的藥物,才有效地阻止了瘧疾的發生與流行。因而1948年,米勒博士也獲得了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還有一位奧地利精神醫生用瘧疾發病時的高燒來治療第三期梅毒引起的麻痹性癡呆症,也意外地獲得了1927年的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