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偉大的創造(3)(2 / 3)

研究小小的蚊子,竟先後使4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

世界上第一個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是誰?

居裏夫人是世界聞名的科學家,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我們都知道,諾貝爾獎自設立以來,一直備受世人關注,因為它的評獎程序很嚴格,而能榮獲此獎的人都是各個領域中最優秀的人才。許多人奮鬥一生,得了一次諾貝爾獎,已覺得非常神聖,那麼居裏夫人為什麼竟能兩次榮獲這一大獎呢?

居裏夫人,1867年11月7日生於波蘭的首都華沙,她的小名叫瑪麗。瑪麗小時候就是一個酷愛學習的孩子。她憑借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大學。上大學期間,雖然生活貧苦,但瑪麗依然以頑強的毅力堅持學習,並以優異的成績畢了業。

1894年,瑪麗在研究工作中結識了法國青年物理學家皮埃勻·居裏,兩人相愛後結婚,瑪麗也就成了居裏夫人。

婚後,兩人開始從事對放射性物質的研究工作。當時,有人預言瀝青鈾礦的廢料中可能含有放射性物質,居裏夫人想把這種物質找出來。

研究工作異常艱苦,有時簡直就是幹苦力活。每天,居裏夫人都要站在一個大鍋前,攪拌鍋裏沸騰的、粘糊糊的瀝青鈾礦的廢料。這種廢料煮沸後的氣味非常惡劣,簡直令人嘔吐,而用沉重的攪棒攪拌,更是讓人難以忍受。可意誌堅強的居裏夫人從不叫苦叫累,從不說放棄不幹,她就這樣站在鍋邊,一幹就是4年。

居裏夫婦用4年的汗水和勞動,最終從8噸原料中,提煉出了1/10克放射性物質“鐳”。這證實了人們的猜測,並對物理學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1903年居裏夫婦與另一物理學家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1906年,居裏先生因車禍去世,居裏夫人忍住悲痛,繼續進行科學研究。她的研究成果非常突出,1911年,居裏夫人又獲諾貝爾化學獎,從而成為世界首位兩度榮獲諾貝爾獎的傑出科學家。

第一部電影是何時誕生的?

電影的前身是活動照相。1888年,法國人馬萊研製了一種可以連續攝影的“攝影槍”,把海鷗飛翔、動物奔跑的情景拍成連續照片。1889年,愛迪生發明了“電視視鏡”,裏麵裝有放在小滑輪上的鑿孔膠片,開動後,膠片以每秒46格的速度移動,循環放映。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吸取了愛迪生“電視視鏡”的長處,終於製成了當時最完善的活動電影機。從此偉大的電影時代開始了。1895年12月28日,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首次向社會放映了《工廠大門》、《嬰兒喝湯》、《澆水園丁》等影片,這標誌著電影的正式誕生。19世紀後期,連續攝影技巧的掌握和愛迪生試驗提供的供電和電力照明,使“影”和“電”相結合,再加上眾多發明家的共同勞動的推動,電影實現了帶觀眾上天入地的夢想。後來,電影又吸收了戲劇、繪畫、音樂、舞蹈、建築、文學等藝術形式與表現手法,成為一門具有自己獨特性質和藝術效果的獨立和新興的藝術門類,人們習慣上稱它為第七藝術或第八藝術。

世界上共有多少種電影節?

據統計,目前世界上大約共有2百多種電影節。但為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聯合會所承認的一級電影節隻有6個:威尼斯、戛(jiá)納、西柏林、印度(又稱新德裏)、莫斯科和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其中,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性的電影節,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每兩年舉行一次,每屆都有宗旨口號。最高獎是“金獅獎”和“銀獅獎”。

戛納電影節每年5月舉行。各國的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美術片均可報名參加比賽。最高獎是金棕櫚(lǘ)獎。

西柏林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其特點是商業性較強。獎品是“金熊獎”、“銀熊獎”。

印度國際電影節不定期舉辦。獎品有金孔雀獎、銀孔雀獎及銅孔雀獎。

莫斯科電影節兩年一次。比賽分故事片、兒童片和短片三組進行。

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每兩年舉行一次。最高獎是水晶地球儀獎。

上述6個電影節都具有新鮮感和權威性,凡參加過其他比賽性電影節的影片,是不能參加這6個電影節的。另外,還有一些屬於專門性的電影節,如南斯拉夫的科學幻想電影節、意大利的教育電影節、法國昂西的動畫片電影節、德國奧伯崇森的短片電影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