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偉大的創造(3)(3 / 3)

醜角的尖尖帽是怎樣盛行的?

在雜技節目中,醜角都戴著尖尖的帽子,俗稱醜角帽。提起這種帽子還有一段曆史呢。

原來,在中世紀時,歐洲頗為流行神秘劇。神秘劇的內容大都是聖經中的故事。所以,劇中的人物大都是人類的亡靈和魔鬼。亡靈和魔鬼在戲中進行著殊死的搏鬥,亡靈想在煉獄中洗滌自己生前的罪惡,以升入天堂,而魔鬼想把人類的亡靈引入地獄。在劇中,亡靈頭上總是頂著三束紅色尖發來象征煉獄之火。這種化妝方式為後來的醜角所采用,然而這種方式太麻煩,每次化妝前都要忙一陣子。後來,為了簡便,有人根據尖形發束的形狀,用布做成帽子。這下簡便多了。於是,醜角尖尖帽子便盛行開來,並沿用至今。

為什麼戲曲舞台上的包公總是黑臉?

包公的原名叫包拯,因為他性格剛烈、正直,做官廉潔,辦事公道,不循私情,肯替百姓伸張正義,因此很受老百姓的愛戴。於是,老百姓就給了他一個尊稱:包公。

包拯生於999年,是宋朝人。包拯青年時代讀書很勤奮,他博覽了許多史書。在讀書、思考的過程中,包拯逐漸樹立了遠大的理想:一定要為天下的百姓辦好事、辦實事,做一個清正、廉潔的好官。

包拯29歲考中了進士,隨即就被任命為一個小縣的縣令。由於包拯很有才幹,而且做事果斷幹練,尤其是審理案件時有智有謀,因此深得人們的稱讚和朝廷的賞識。這樣,包拯的官就越做越大了。

有一年,包拯被調到廣東的端州做官。在任期滿要離開端州的時候,老百姓想:“包大人為我們做了那麼多的好事,如今他離開了,我們大家應該給他送點禮物,以表示我們的感激之情。”於是,大家一致同意,給包拯送一塊最好的端硯。

可別小瞧這端硯,它不僅是端州的著名特產,而且是敬獻皇帝的貢品,普通人根本沒資格享用。好些朝廷的大官,為了得到一方端硯,都不惜花費大價錢呢?

大家知道,包拯從不接受別人的禮物。為了讓包拯收下端硯,人們就將硯台偷偷放在了包拯乘坐的小船上。船開不久,包拯就發現了端硯。顯然,送回去要耽誤行程,可收下硯台,就開了一個收受禮品的壞頭,今後要想保持清廉,就不容易了。想到此,包拯拿起硯台,將它扔進了滾滾的江水中。

包拯拒受禮品的事傳開後,老百姓都讚道:“包大人的確是一個好官啊?”而那些想賄賂包拯的人,也明白了:靠送禮收買包拯,根本行不通?

包公替百姓辦了許多事,百姓們都很愛戴他。據說包公的臉很黑,所以那些不喜歡他的人都管他叫包黑子。可老百姓卻說:黑臉的包公才是真正的清官。人們敬愛包公,因此包公的故事就被搬上了戲劇舞台。自然而然,人們就將包公的臉畫成黑色的了。而黑臉,也成了戲劇中剛直人物的特定臉譜。

相聲起源於何時?

相聲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相聲無疑是一種語言藝術。

相聲給人帶來的歡樂,是其他藝術形式都無可比擬的。在我們身邊,幾乎沒有誰不喜愛這門藝術。

當我們被相聲的逗趣而捧腹大笑,為相聲的詼諧而忍俊不禁時,是否想到,這門“笑”的藝術是怎樣產生的嗎?

相聲藝術在我國可謂曆史悠久,但它有據可查的資料實在廖廖無幾。然而,苦心鑽研的學者們,在對相聲追根溯源中,開始對相聲的形成逐步加深了認識。

有一種觀點認為,現在的相聲是由唐代的“參軍戲”演變而來。“參軍戲”由兩個人來表演,一名叫“參軍”性格癡愚;一名叫“蒼鶻”反應機敏。兩人表演起來一捧一逗,一莊一諧很有些樂趣。

有人說,康熙年間的“象聲”即是現在相聲的雛形。那時的“象聲”,其實就是“口技”。表演時一個人或幾個人,用口摹仿動物鳴叫或世間百態,用其逼真、誇張的聲音逗人取樂。也有人說,早期相聲其實是指相貌之“相”,聲音之“聲”。顧名思義,是相貌與聲音結合為一體,以聲與情去宣泄,以形態表演與語言抒發去鞭撻人世間的醜惡,以幽默與詼諧令人賞心悅目。

關於相聲的起源還有多種看法,但都是一些主觀分析,很難成為定論。至於將來能否統一看法還不好說。

唱生日歌吃插著蠟燭的生日蛋糕的習俗是怎麼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