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過生日時習慣於吃麵條。這種麵條叫做長壽麵,它代表了一種祝願:希望過生日的人長壽。中國人過生日時,還吃染成紅色的煮雞蛋,這表示祝願過生日的人幸福、合家團圓。
西方人過生日的習俗則和中國人的很不同。西方人過生日,要唱生日歌,吃插著蠟燭的生日蛋糕。隨著我國與西方國家的交往,西方人過生日的方式,也逐漸傳人我國。因此,好些中國人過生日時,不再吃壽麵和紅蛋,而是唱生日歌,吹生日蠟燭了。可是,你知道西方人這種慶祝生日方式的由來嗎?
點蠟燭的風俗起源於古希臘。古希臘人信奉神,為了表示對神的尊敬和愛戴,古希臘人為神造了許多像。為了祈求神的保佑和祝福,古希臘人還在神像前點起一支蠟燭,並把這支蠟燭插在一個圓形的蛋糕上。
後來,為了尋求吉祥和幸福,人們就把這種習俗移用到給親人過生日了。這樣,吃插著蠟燭的生日蛋糕的風俗就形成了。
“六一”兒童節是怎麼來的?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因此,如何提供兒童一個良好的家庭、社會或是學習環境,乃是世界各國致力的目標。一九二五年八月,世界上五十四個不同國家的愛護兒童代表,聚集在瑞士日內瓦舉行“兒童幸福國際大會”,通過“日內瓦保障兒童宣言”。宣言中,對於兒童精神上應有的享受、貧苦兒童的救濟、兒童危險工作的避免、兒童謀生機會的獲得,以及怎樣救養兒童等問題,均有熱烈呼應。
自此次大會後,一方麵藉以鼓舞兒童,讓兒童感到幸福、快樂,另一方麵為引起社會重視與愛護,各國政府都先後定立“兒童節”。
1949年11月在莫斯科召開的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為保障全世界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和受教育權;反對帝國主義戰爭販子對兒童的虐(nüè)殺和毒害。理事會決定每年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
中國曾於1931年將兒童節定在每年4月4日。1949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規定“六一”國際兒童節為中國兒童的節日。1950年3月30日,教育部發出通告,規定6月1日為兒童節,廢除舊的“四四”兒童節。
重陽節為何又叫登高節?
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zhū)萸(yú),食蓬ěr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麵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麵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
重陽節除了佩帶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zēng)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過年”是怎麼來的?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凶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隻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