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偉大的創造(4)(2 / 3)

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隻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lǚ)髯(rán)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niǎn)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jué)鑠(shuò),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隻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獨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

“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隻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隻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裏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著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右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中秋節是怎麼來的?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按照我國古代曆法解釋,農曆八月在秋季當中,而十五又是這月中間的一天,所以八月十五被稱為中秋。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所以中秋也稱“仲(zhòng)秋”。“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中秋夜晚,皓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是團圓的象征,把八月十五這一天當作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也稱中秋節為團圓節。

說起中秋的來源,民間一直流傳著許多的傳說和神話故事,最為人熟悉的當然就是嫦蛾奔月的故事。

相傳,遠古的時候,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下去。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叫後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遠足神力,拉開神弓,一口氣射下了九個多餘的太陽,解救百姓於水火這中。不久,後羿(yì)娶了個美麗的妻子,叫嫦娥。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舍不得扔下妻子,隻好將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不料,此事被後羿的門客蓬蒙看見,蓬蒙等後羿外出後,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當機立斷,取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後,身體立刻飛離地麵,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後羿回來後,侍女們哭訴了一切。悲痛欲絕的後羿,仰望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她驚奇地發現,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別圓,特別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後羿忙命人擺上香案,放上嫦娥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上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但中秋節的起源,還有另一個較為現實的說法就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時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對於新的一代來說,中秋節最令人記取的是月餅和燈籠。當然,月圓當空的節日,是人們團圓的大好日子。

元宵節是怎麼來的?

農曆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