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投書蒼龍嶺
蒼龍嶺是西嶽華山的一處著名景觀,也是從雲台峰通往“天外三峰”的一條險徑。遠遠望去,像一條直衝雲霄的遊龍,遊行在兩山之間,龍脊突兀,寬不足三尺,兩邊皆為萬丈深淵。雲湧華山之時,蒼龍嶺若隱若現,十分神奇險峻。蒼龍嶺的頂端有一“逸神崖”,上刻“韓退之投書處”六個大字。這處遺跡蘊含了一段唐朝傑出文學家韓愈遊覽華山的有趣故事。
韓愈被貶後,心情十分不好,剛好遇到他的侄子韓湘子和華山道士呂洞賓,二人勸說韓愈去華山一遊,以解心頭之悶。韓愈一向對名山大川比較感興趣,但因以往政務冗忙,沒有閑餘時間,所以很少出去瀏覽,今日,經他倆一提,正合其意,便道:“也好。隻是道路崎嶇,如何去得?”韓湘子道:“這有何難?”於是兩個道人攜著韓愈飄至山頂,將韓愈放下後兩人就離去了。
韓愈站在山頂,放眼環視,隻見華山層巒疊嶂,蒼鬆鬱鬱,小徑通幽,奇鳥鳴叢,悅耳動聽,好似人間仙境一般。他漫步山上,觀賞了鎮嶽宮、玉井樓、二十八宿潭。他縱目西峰,氣勢磅礴,蓮葉覆頂,開石為洞,廟宇依山勢而建,道路鑿巨石而成,山日天光,光輝相映,翠草綠樹,互為襯托。無限奇景佳境使得韓愈詩興大發,於是吟道:“太華峰頂玉井蓮,花開十丈藕如船。冷比霜雪甘比蜜,一片入口沉屙痊。我欲求之不憚遠,青壁無路難寅緣。安得長梯上摘實,下種七澤根株連。”吟完之後,又興致勃勃地登上極頂仰天池,享受一下那“可通帝座”的最高點。他來到南天門,觀看了淩空高撐的長空棧道。他懷著欲罷難舍的心情,走遍了東峰,領略了關中八景之首的“華嶽仙掌”。下了金鎖關,來到五雲峰,他心想“上山容易下山難”,便邁開腳步往下走,轉眼來到“蒼龍嶺”頂端,往下一看,天際茫茫,蒼龍嶺形似雲霧中的一座獨橋,兩邊深不見底。麵對此景,韓愈不由得目瞪口呆,兩腿發軟,一步也不敢邁出了(唐時的華山,不像現在這樣鑿石為階,設欄護路,履險如夷。唐時不過是在“龍”的脊背上粗鑿了幾個石窩而已,遊人到此,隻能手腳並用攀爬而上下,像這樣的險境,怎能不使善習文弄墨的韓愈膽戰心驚呢)。但形勢所逼,又不得不下山,因為當時的華山非今日可比,荒寂無人,蟲獸出沒,不是久留之地。韓愈鼓足勇氣向下走,但走不了幾步又退回來,腳下還不時打滑,緊張得冷汗直流,渾身顫抖。為減輕行李,他把所帶的書籍都丟下嶺去,但還是不能前行半步。被困多時的韓愈,突然想到自己的坎坷遭遇,不由得放聲大哭,並悲歎道:“難道我韓愈就葬身於此了?!” 但韓愈畢竟是位大智者,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強烈願望使他急中生智:他拿出隨身攜帶的筆墨硯台,很快寫好了一封求救信扔下山去。不久之後,華山采藥者撿到此信,並報告了華陰縣令,縣令立即派人將韓愈救下山去。
後來,有一位山西百歲老人趙文備遊到“韓退之投書處”,有感韓愈的逸事,於是大笑不止。後人又在旁邊題刻“蒼龍嶺韓退之大哭詞家趙文備百歲笑韓處”。清代李柏登山至此,麵對一哭一笑,又表現出另一種心態,並作詩雲:“華之險,嶺為要。韓老哭,趙老笑,一苦一笑傳二妙。李柏不笑也不哭,獨立嶺上但長嘯。”
韓愈在蒼龍嶺留下的這段逸事,為我們增添了許多情趣和遐想,而蒼龍嶺的險峻和神奇迷人的魅力也深深地吸引著世人。
唐伯虎妙對點秋香
話說明朝大畫家、大詩人唐伯虎,他玩世不恭又才氣橫溢,詩文並舉,與祝允明、文徴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才子”,畫名更著,與沈周、文徴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但他風流成性,為了秋香,自稱是一個落泊的公子,賣身到華府為奴,改名華安。他在華府擔任書童,終日陪伴公子華文和華武讀書。
有一天,華太師帶著兩個兒子,還有師爺和一群奴仆去春遊,遊得興致正濃的時候,他突然想考一考自己的兒子的學業。他看見園裏到處是蒲葉、桃樹和葡萄,便隨口吟出上聯來:
蒲葉桃葉葡萄葉,草本木本。
誰都知道這華文華武兄弟倆是一對活寶,自然是張口結舌,對不出來。那師爺是一個奉承的高手,平日隻知溜須拍馬,他見自己的學生對不出來,馬上恭維說:“太師才高八鬥,學富五車,文才蓋世無雙,這上聯雖然是信手拈來,但是這是絕對,蒲葉和桃葉的諧音組成葡萄葉,草本木本又指出了它的科目,這實在是一首絕聯,任何人都沒有辦法對出下聯。佩服!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