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屈原很得楚懷王的信任,他們經常一起討論國家大事。屈原主張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因此不斷發展楚國的政治、經濟等,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後來,屈原的改革措施遭到了以楚懷王的寵妃鄭袖、公子子蘭和上官大夫靳尚為代表的楚國貴族大臣們的反對。這些貴族大臣們隻想維護自己的貴族特權,整天圍在楚懷王身邊,左右楚懷王的言行。昏聵的楚懷王聽信讒言後,漸漸疏遠了屈原。
公元前304年,秦國相國張儀來到楚國,鼓動三寸不爛之舌,瓦解齊楚聯盟。屈原一直竭力反對,不但沒有收到任何效果,反而在秦楚訂立黃棘之盟後被流放到了漢北地區。公元前293年,秦國派大將白起前往伊闕攻打韓國,得勝後又率領諸侯討伐楚國。楚頃襄王沒有主見,決定再次與秦國講和。屈原忍無可忍,寫詩抒情,卻因此得罪了公子子蘭,遭到第二次流放,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區。公元前278年,白起攻破楚國都城郢都。屈原不忍看見國都的淪陷和人民的痛苦,懷著滿腔悲憤,來到汨羅江邊,披頭散發,邊走邊吟,最後投水自盡。
屈原死後,楚國的百姓非常悲痛,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大家劃著船,在江裏搜尋他的屍體。一位漁夫拿出用楝樹葉包的飯團,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才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一位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水獸,免得傷害屈原。
一天晚上,江邊的人們夢見屈原來了。
人們圍上去行禮問候。
屈原說:“鄉親們,我非常感謝你們。”
人們見屈原臉龐清瘦,身體很弱,便關心地問:“我們送給您的米飯,您都吃到了沒有?”
“謝謝父老鄉親們。”屈原感激地說。
可是,接著,他又歎了口氣,說:“你們送給我的米飯,都被那些魚、蝦、龜、蚌吃了。”
“那怎麼辦呢?”人們急切地詢問。
屈原說:“如果用青青的竹葉把米飯包上,做成有尖角的粽子,魚、蝦、龜、蚌會以為是菱角,就不敢吃了。”
第二年端午節時,人們就做了粽子,投入江中。
可是,過了不久,屈原又給江邊的人托夢說:“謝謝你們送給我粽子,我吃到一些。可是,仍然有不少被魚、蝦、龜、蚌搶去了。”
人們問他,有什麼辦法可以製止魚、蝦、龜、蚌搶粽子。屈原說:“送粽子時,可以把船裝扮成龍的樣子,再把粽子用五彩線纏上,魚、蝦、龜、蚌便不敢吃了。因為,它們都歸龍王管轄,五彩線是它們最怕的東西。”
後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有了劃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人們以此來紀念偉大的屈原,逐漸演變成今天的端午節。
七夕節
每年農曆的七月初七,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七夕節起源於漢代,因為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又稱“乞巧節”。所謂的乞巧,就是年輕少女在院子裏陳設瓜果,向天上的織女祈禱能提高自己刺繡縫紉的技巧。
傳說早在天上的時候,織女和牽牛就已經情投意合。可是,天庭不允許男女神仙談戀愛。他們犯了天規,自然要受罰,因為織女是王母的孫女,王母便手下留情,隻是將牽牛貶下了凡間。
織女留在天上,每天不停地織著雲彩。自從牽牛被貶下凡之後,織女常常以淚洗麵,愁眉不展。
有一天,幾個仙女向王母懇求,想到人間的碧蓮池遊玩。王母心情不錯,便答應了她們。她們見織女非常苦悶,便又向王母求情,希望讓織女一起前去散散心。王母也心疼自己的孫女,便同意了,但一再叮囑她們要早去早回。
牽牛下凡後,投胎在一戶農民家中,取名牛郎。後來父母過世,哥嫂就要和他分家,隻給了他一頭老牛和一輛破車。從此,牛郎就和那頭老牛相依為命。但是,牛郎並不知道,那頭老牛本來是天上的金牛星,因為替被貶下凡的牽牛說了幾句公道話,也被貶下了凡間。
有一天,老牛突然開口說起了話:“牛郎,今天你到碧蓮池去,那兒有幾個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紅色的衣服藏起來,它的主人就會成為你的妻子。”牛郎見老牛居然會說話,又驚訝又高興,便問道:“牛大哥,你說的是真的嗎?”老牛點了點頭,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蓮池旁的蘆葦叢裏,等候仙女們的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