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下令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到了正月十五晚上,長安城裏張燈結彩,遊人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一起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一盞大宮燈上寫著“元宵”兩個字時,馬上驚喜地高喊起來:“元宵!元宵!”元宵碰巧聽到喊聲,連忙向他們跑了過來,一家人終於團聚了。
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馬上下令,以後每年的正月十五,大家都做元宵,供奉火神爺,全城掛紅燈放煙火。元宵節就這樣形成了。
清明節
公曆4月5日前後,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又叫掃墳節。它與農曆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及十月十五的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是祭祀鬼神、祖先的節日。清明節的前一天是寒食節,顧名思義,寒食就是吃冷食。
後來,由於兩者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它們融合在一起,到了隋唐年間,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成為掃墓祭祖的節日。從此,清明節踏青掃墓,便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相傳寒食節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當上國君,就設下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迫害,流亡到別的國家。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整天提心吊膽,生怕驪姬派人追殺他。以前跟著重耳出逃的大臣,多數都各奔前程去了,隻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個叫介之推。
一天,在逃亡路上,幹糧吃完了,重耳餓得暈了過去。介之推便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用火烤熟了,讓重耳吃,重耳才沒被餓死。十九年後,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史稱晉文公。他勵精圖治,成為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晉文公執政後,重賞了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卻唯獨忘了介之推。後來,有人在晉文公麵前為介之推叫屈,晉文公這才想起來,不免心中有愧,馬上派人去請介之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使者去了幾趟,介之推就是不來,晉文公隻好親自去請。
晉文公來到介之推的家,隻見大門緊閉,一個人影也沒有了。原來,介之推不願意見晉文公,已經背著年邁的老母親,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不甘心就這樣回去,下令讓禦林軍搜山,結果也沒有找到。於是,有人給晉文公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麵點火,留下一麵,隻要大火一起,孝順的介之推怕傷到母親,自然會出來的。
於是,晉文公便下令燒山。不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一直到熄滅,始終不見介之推出來。眾人上山一看,隻見介之推緊緊抱著母親,坐在一棵燒焦的柳樹下,早已燒成了焦炭。晉文公望著介之推的屍體,痛哭一場,然後叫人安葬。手下拉開介之推的屍體時,發現他的背後有一個樹洞,洞裏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一片撕下的衣襟,上麵用血寫著一首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做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複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放在袖子裏,然後把母子二人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之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還在山上修建了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每年這天禁止生火點煙,一律吃冷食。臨走時,他砍了一截燒焦的柳木,帶回去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木屐感歎道:“悲哉足下。”(“足下”一詞,從此成為人們相互之間的尊稱)
第二年,晉文公又率領群臣,穿著素服,徒步登上介山,祭奠介之推。走到介之推的墳前,隻見那棵被燒得像焦炭一樣的老柳樹,居然長出了嫩芽綠枝,隨風飄舞。晉文公走過去,折了一段柳樹枝,編成一個圈,戴在頭上。祭掃完畢後,晉文公給這棵複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
此後,晉文公勤政清明,晉國的百姓非常懷念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之推,因為他是被火燒死的,每年清明這一天,大家都不忍心燒火,寧願吃冷食。久而久之,清明節就成了老百姓祭奠親人的節日。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人們為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而設立的。屈原是戰國時期楚武王熊通的後代,是楚國貴族中的傑出人才。他熱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並且精通曆史、文學與神話,還熟悉各國形勢和治世之道,又聰明好學,善於辯論,是我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