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坡上住著一個姓張的孩子。這孩子自小父母雙亡,剩下他一人孤苦伶仃地生活,所以家裏也是一貧如洗,過著艱難的日子。但是他並不悲觀,天天上山打鳥,周圍村寨的人便管他叫“張打鳥”。

他並不是什麼鳥都打,隻打糟蹋莊稼糧食的鳥兒,而且隻要夠每天的口糧,這一天他也就不再打了。

仲夏的一天,張打鳥到清水潭邊,躺在木棉花下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人麵鳥身的人向他飛來,告訴他明天正午,會有兩隻鳥在空中搏鬥,要他射死黑鳥,救那黃鳥。

張打鳥醒來,覺得這個夢離奇古怪,半信半疑。

第二天,張打鳥仍然上山打鳥。正午時分他爬上山頂,向天邊望去。一會兒,火紅的太陽給一團烏雲遮住了,天空變得像口黑鍋,風一動,還下起了雨來。密密麻麻的雨線中,果真有兩隻鳥在搏鬥:黑鳥擋、阻、攔、截,圈兒由大變小;黃鳥猛衝,拚殺,卻依然突不了圍,慢慢退卻了下來。

張打鳥看到這種情景,正義猶生,馬上拉開弓搭箭,“嗖”的一聲正中黑鳥腦袋。隻見那黑鳥脖子一歪,翅膀收縮,撲騰兩下,栽進深穀去了。

過後,風吹雲散,雨過天晴。黃鳥高興地盤旋起舞,放聲啾鳴,頓時,百鳥飛來,千隻萬隻,滿天飛翔,爭相歌唱。張打鳥也被這情景感染,不斷地歡呼,蹦跳。

那隻黃鳥看到張打鳥姿容英俊,心地善良,孤苦伶仃,便產生了同情之心、愛慕之情。從此,它每天來到三省坡的清水潭邊,站在木棉花樹上娓娓歌唱。

張打鳥每天聽著那鳥的歌聲,越聽越神,越聽越覺得那歌聲是在表達愛慕之情。從此,張打鳥像和情人約會一樣,天天來到清水潭邊流連,聆聽那黃鳥的歌聲。

有一天,他終於忍不住把黃鳥逮住,並做了一個精致的籠子,把它喂養起來。他不辭勞苦,到山裏找白蟻,捉蚱蜢,精心地喂養黃鳥,隆冬季節還用甜酒調雞蛋喂養它。他愛鳥如命,一次提鳥籠上山,跌了一跤,傷了腳,右手拚命地把鳥籠支起,黃鳥因此毫無損傷。又有一次,河水猛漲,他把鳥籠高高舉在頭上泅渡過河,頭發根都打濕了,可黃鳥仍然油光閃亮。

自從養了這隻黃鳥後,他不再打鳥,改為去清潭邊垂釣。

隻要張打鳥一出門,那黃鳥就變成一位美麗的姑娘,把屋裏打掃得幹幹淨淨,還架起織布機,用張打鳥積下的羽毛編織百鳥衣。

張打鳥回來看到幹淨的屋子,感到很奇怪。他猜想莫非是隔壁嫂子幫忙?或者是隔壁鄰居二嬸關照?他向嫂子道謝,嫂子滿臉疑惑;他向二嬸道謝,二嬸隻是搖頭。

第二天,張打鳥仍舊早早起來,帶上釣竿到清水潭去了。那黃鳥又變成那美麗的姑娘,坐到織機上編織百鳥衣。張打鳥回來看見後越發奇怪。

第三天,張打鳥又早早起來,帶著釣竿上清水潭去了。這天,他賣了一個關子,走到半路就折了回來。他往門縫裏一瞧,一個美麗的姑娘在編織那件百鳥衣。

“吱呀”一聲,張打鳥把門推開,那姑娘變成一隻黃鳥從窗戶飛了出去。張打鳥急忙追去,追到清水潭邊,那黃鳥“撲通”一聲,跳到清水潭裏去了。他尋找了許久,卻沒有蹤跡。失去了黃鳥,張打鳥悶悶不樂。

第二天一早,他又上清水潭尋找黃鳥。清水潭裏,波光閃閃,魚兒嬉戲。張打鳥投餌引誘,釣了半天,卻沒一條魚兒來含釣,好像今天下的餌是毒藥,不一會兒,那些魚兒還都跑開了。

天很快就黑了下來,月亮爬上了山頭。張打鳥不甘心,再放一釣,不一會兒,魚絲上的浮標擺動了起來,沉下去了,張打鳥很高興,滿以為釣到了黃鳥,但釣上來的卻是個大螺螄。張打鳥很不滿意,把它放回了潭裏,又放一釣,釣上來的還是那個大螺螄,他又放回了潭裏,哪知第三釣鉤起來還是那個大螺螄,他覺得有些奇怪,便把螺螄放進芭簍帶回了家中,養在了水缸裏。

半夜他睡著後,螺螄變成了那美麗的姑娘,從水缸裏悄悄地走出來坐到織機上繼續編織起那件百鳥衣來。

天快亮了,張打鳥醒來,姑娘想趕快往水裏跳,誰知水缸已被張打鳥蓋得嚴嚴的。姑娘眼見逃不了,隻好實說:“我就是那隻黃鳥,你是我的救命恩人,要是你不嫌棄我是鳥,我願意與你結為夫妻。”

第二天,姑娘帶張打鳥上三省坡,她叫張打鳥扛著鋤頭走在前麵,每走一步挖一鋤,而她跟在後麵,在每個坑裏放了一片樹葉。隔天晚上,三省坡變成一片莽莽蒼蒼的林海,林中百花齊放,百鳥歌唱。

那隻黃鳥變成的美麗姑娘把百鳥衣打開,讓張打鳥穿上。張打鳥穿上百鳥衣和姑娘跳起舞來,跳著,跳著,舞步越來越輕盈,旋轉起來,百鳥衣飄飄蕩蕩,好像一團旋動的彩雲。這樣持續跳了一會兒後,張打鳥和姑娘變成了一對鳳凰,騰飛起來,飛到森林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