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 賴比星 整理 曹曉波
這些年,網上一直熱傳在新疆天池、井岡山黃洋界和廬山五老峰等地有人目擊到佛光。
佛光是一種很像彩虹但比彩虹小的大氣光學現象,因其放射如寶石那樣五彩繽紛的光色,氣象學上稱為“寶光”,由於以往人們多在峨眉山看見,因而我國氣象學界特將之定名為“峨嵋寶光”。
佛光是可遇不可求的神秘現象嗎?它究竟是怎樣形成的?需要在怎樣的條件下才能遇見?
忽見金光,狀有千佛
公元366年的某一天,一位叫樂僔的高僧,雲遊在敦煌莫高山上。時值傍晚,樂僔身後的西天,陽光依然明媚,他在向東邊的三危山眺望。突然,樂僔發現山崖下有神奇的金色光環閃耀,環內似有千尊佛影在躍動。“……忽見金光,狀有千佛。”(莫高窟第332窟所刻的碑文中記載)
難道是樂僔虔誠的佛心感動了大慧大慈的菩薩,佛祖顯靈了?樂僔很快意識到這裏一定是佛祖的寶地,他當即跪下,朗聲發願,要在這人跡罕至的絕壁開鑿洞窟,為佛祖留跡,讓後代子孫銘記。
於是,樂僔四處宣講化緣,不久,叮當之聲在山坡上響起,工匠和藝術家們在洞窟中前赴後繼,千年的血汗,成就了舉世聞名的莫高窟佛文化壁畫。
我後來的考證認為,樂僔所見的“金光”,即是人們所說的自然現象“寶光”,“千佛”實為現場觀看者自身在這光環中形成的多重影子,即所謂“幻影”。
隋文帝在五台山也見過佛光,他的激動更容易兌現——他當即下令建造一座佛光寺。在莫高窟第61號窟室,壁畫“五台山化現圖”記述了這一奇景。近代的梁思成,正是在莫高窟壁畫的啟發下,找到了幾近“銷聲”的佛光寺。佛光,就是這樣以它的神秘與讓人敬畏的色彩,世世代代流傳了下來。
少年立誌,魂牽夢繞
上中學時,校園設有氣象哨,我從初二就喜歡上了氣象觀測。1978年高考,我以全縣公社級中學第一名的成績,被當時的廣西農學院(現為廣西大學)錄取,就讀農業氣象專業。記得大二時,老師在講大氣光學現象時,把虹、暈、華講得很透徹;而對於寶光,她說至今還沒有一致公認的定論,如果同學們有興趣,不妨深入探討。
也許,老師的話並沒有引起更多同學的注意,而我卻久久不能忘懷。
1982年7月,我大學畢業,19歲,被分到了當時的中南林學院(現中南林業科技大學)任教。1987年,我從多本氣象學專著中發現,對於寶光現象的討論似乎“大同小異”,僅有幾行文字的概略描述,未見圖解照片。
我可以試試看嗎?
從1993年起,我曾一度設想做寶光的模擬實驗,來探索寶光的形成原理。說來奇怪,雖然我從沒見過寶光,卻在夢境中多次“遇見”——那寶光環,若隱若現,映在一條小溪溝的電影屏幕上。醒來後我想,若要看見寶光,除了光線在雲滴(氣象術語,雲團中蘊涵的小水滴,雲滴增大才成為雨滴)中衍射外,光線在雲滴表麵的反射也很重要,由此構成了寶光形成原理的基本框架。
為觀測寶光,我曾多次前往黃山考察。你會問,寶光在峨眉山最容易看見,為什麼不先去峨眉山卻去黃山?我想,既然寶光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它的出現就不應僅僅局限於峨眉山。黃山雲海舉世聞名,錯落有致的峰巒為觀賞寶光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地勢。
還有一個理由是,當時我工作所在的中南林學院位於湖南株洲,去黃山比較近。而且黃山上沒有宗教寺廟,完全可以用純自然的觀點去認識這一神秘的現象。
1995年元旦,我第二次去黃山,不巧,暴雪封山,我未能登臨,便在山下買了一本有關黃山風光的攝影集,無意中看見有三幅寶光照片,非常激動。在返回黃山市區的長途汽車上,疲憊的我,昏昏欲睡,影集中的黃山寶光照片似乎映入我的腦海,像放電影的慢鏡頭一樣將旖旎的寶光環成像過程呈現在我眼前。之後我畫出了寶光成像的首張草圖。
舍身崖側,寶光初現
不過我第一次看見寶光,還是在峨眉山。
那是1999年12月18日傍晚,我首次登臨峨眉山金頂,風雪中我敲開了峨眉山氣象站觀測室的門……後來的三天大霧彌漫,茫茫白雪覆蓋了整個山野,寒氣襲人。22日清晨,雲開霧散,伴隨著佛教寺廟傳出悠揚的誦佛樂,雲霧在緩緩向山穀下沉,一望無際的雲海麵已降至金頂以下,一輪紅日漸漸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