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人的思維受阻,往往是太遵守常規和邏輯,總是太墨守成規,害怕觸犯規則,不敢越雷池一步,把自己的觀念與思維囚禁在舊模式的框架中。但是所謂的創新就是要學會放棄,突破常規,跳出框外去求新、求異、求變,放棄已知的東西,把心智的杯子空出來,好裝進新的東西,用新的觀點新的角度去看待事物,那就是你自己獨有的、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正如法國生理學家貝爾納所說:“構成我們學習的最大障礙是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如果哥白尼執著於托勒梅的“地心說”,就不會有“日心說”的產生;如果伽利略迷信亞裏士多德的“落體理論”,就不會有伽利略“落體學說”的誕生;如果愛因斯坦把自己框定在牛頓的經典力學框架中,就不會有“相對論”的問世。
因此,當我們陷於已有知識的束縛中時,如果我們能夠跳出框外,擺脫傳統習俗和經驗規則的約束,進行另一番思考,就會有一片更燦爛的天空。如同鳥兒飛出了鳥籠,飛船掙脫了引力……此時我們就可以突破思維定勢,縱橫聯想、發散思維,進行創新,那麼我們就無所而不能至了。
相反,假如我們陷入了思維定勢,把思維定在那兒了,讓思維進了牛角尖,出不來,那我們的創新思維也就不可能展現出來。這個思維定勢產生的原因就在於我們的社會存在著一個權威,權威說過了,我們就沒法再說了,於是思維就定在那兒,而這個權威有時候則會把我們引入一個誤區。
突破思維定勢,換個角度考慮問題,一切“死結”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們就能迎來柳暗花明的全新天地。司馬光打破常規,用砸缸的方式成功地救出落水玩伴;哥倫布磕破蛋殼成功地把雞蛋豎在桌子上;美國小男孩橫切蘋果“意外”地發現神奇而美麗的五星圖案;袁隆平不迷信科學界所謂雜交水稻是天方夜譚的定論,堅持進行水稻雜交試驗,最終研製出水稻的雜交品種,讓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填飽了肚子,他也由此成為“雜交水稻之父”……所有的這些例子都說明了,隻要我們敢於去打破常規,另辟思維的新徑,我們必然可以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同時也可以讓我們不斷獲得進步,不斷充實自己,不斷對自己的腦子進行洗禮,裝進許多新的東西。隻有這樣,我們才可以不斷朝成功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