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延陀多彌可汗薛拔灼,濃眉方臉,相貌威武,敦敦實實的恍若半截黑塔。他肩頭很寬,胸部發達,舉止豪放,倜儻不羈,長得像一個血氣方剛的男子漢。然而氣量狹小,性子急躁,對臣下猜忌多疑,不重情義,無故罷免父汗薛夷男在位時的貴族大臣,改用自己的親信。貴族們紛紛背離,薛拔灼大肆殺戮,人心惶惶,局勢動蕩。回紇、仆骨和同羅等部落協同作戰,戰敗了薛拔灼。
薛延陀本是鐵勒的一支部族。隋唐之際,北方的強大民族除去突厥,就算鐵勒了。東突厥強盛時,磧北的鐵勒分散成薛延陀、契苾、回紇、都播、骨利幹等部落。東突厥敗亡,鐵勒諸部共推薛延陀的夷男當真珠可汗。薛夷男建王廷於鬱督軍山(杭愛山東支)下,疆域東至靺鞨,西至西突厥,南接沙磧,北至俱倫水,盡據古匈奴的故地,養兵二十萬。薛延陀取代了過去東突厥的地位,成了漠北最強大的汗國。貞觀十九年,薛夷男逝世,嫡子拔灼殺死庶長子曳莽,自立當頡利俱利薛沙多彌可汗。他趁李世民親征高麗,引兵十萬渡過黃河南下,進犯唐境。幸虧李世民早有防備,命執失思力率突厥兵駐屯在夏州北麵,又遣田仁會與執失思力合兵迎擊。唐軍大敗薛延陀,俘虜數萬人。薛拔灼落荒而逃,執失思力追擊六百裏。李世民看準了薛拔灼的虛弱,調兵遣將,詔令江夏王李道宗、左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作瀚海安撫大使,又派左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率領突厥兵,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帶領涼州及胡族兵,代州都督薛萬徹與營州都督張儉,各率本部人馬,分兵幾路,齊頭並進,向薛延陀汗國發動總攻。
秦叔寶、程咬金出使烏羅護和靺鞨部落,回國途中,經過薛延陀東境,跟薛延陀阿波設(將軍)的兵馬遭遇。阿波設自不量力,進行挑釁,秦、程二將和尉遲敬德麾軍夾攻,擊敗阿波設。薛延陀舉國震動,風聲鶴唳,自我製造混亂,紛紛傳言說:“唐朝大軍到了!”各部落霎時崩潰。薛拔灼驚恐失色,慌慌張張帶著幾千騎軍,投奔居住在雲中的東突厥阿史德時健部落。回紇部落猛攻雲中,陣斬薛拔灼,兼並了他的宗族,占據了雲中。
薛延陀諸俟斤(部落首領)互相攻擊,爭著派出使節向唐朝請求歸附。薛拔灼的殘餘部眾向西潰逃,尚有七萬餘人,擁立薛夷男的侄兒咄摩支當伊特勿失可汗,跟隨他返回故土。但他懼怕唐朝,自動取消了可汗的稱號,派使節到長安朝見李世民,請求遷回鬱督軍山(杭愛山)北麓。敕勒九個部落酋長,一向臣服薛延陀,聽說咄摩支重返故土,都很緊張。李世民召集廷議,大臣們擔心薛延陀在漠北再度崛起,造成禍患,於是采取雙管齊下的對策,一麵讓兵部尚書崔敦禮去鬱督軍山安撫,一麵遣李世勣與九個敕勒部落聯合對付薛延陀。臨行前,李世民以果決的腔調對李世勣說:
“咄摩支當真降服,就撫慰;反叛,就討伐。”“薛延陀瀕於覆滅,其餘敕勒各部落,有的已來投降,有的還在徘徊觀望。請皇上頒發詔書,促使他們全部歸順朝廷,愈快愈好。”李世勣進言道。
“朕會親自前往靈州招撫諸部落。並且聲明:去年出征遼東的軍馬,本年都不征調。”
太子李治本應跟隨父皇一道去靈州(今寧夏靈武縣),少詹事張行成上疏奏道:“皇太子陪同聖駕巡幸靈州,倒不如留下來監國,接待百官,處理朝政,熟悉朝廷事務。”李世民覺得張行成忠誠而又慮事周到,擢升他做銀青光祿大夫。
李世勣督師抵達鬱督軍山,薛延陀酋長梯真達官率部眾投降。咄摩支則既不投降,又不敢抵抗,向南逃奔到荒山野穀躲避起來。秦叔寶和程咬金前去招撫,咄摩支才出來晉見秦叔寶和程咬金,表示歸降,然而他的部落仍然猶豫不決。李世勣麾軍攻擊,斬殺五千餘人,俘虜男女三萬餘口。咄摩支被送到京城,授予右武衛大將軍。薛延陀汗國共曆三主,凡二十年,至此宣告滅亡。尉遲敬德的兵馬穿過瀚海沙漠,薛延陀阿波達官以數萬殘餘部眾抗拒,尉遲敬德一鼓作氣將其擊破,陣斬一千餘人,乘勝追擊二百裏。尉遲敬德和江夏王李道宗分別派出使節,前往敕勒各部落招降。各部落酋長直如夙願已償般的歡悅,磕頭拜謝天使,請求朝覲天可汗。
李世民駕臨浮陽(今陝西涇陽縣),回紇、拔野古、同羅、仆骨、多濫葛、思結、阿跌、契苾、跌結、渾和斛薛等十一個部落,都派出使節前來進貢,爭先恐後奏請說:
“薛延陀妄自尊大,飛揚跋扈,不事奉大唐,沒有資格做我們的主人。”
“他自取滅亡,各部落作鳥獸散,不知何去何從。我們遊牧部落離不開草場,不能跟隨薛延陀逃亡,願意歸順天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