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鬆下的理念軌跡(1)(3 / 3)

U氏最後還要帶鬆下到製材所參觀。鬆下不禁反問他:“製材所是什麼地方?”

“製材所就是製造木材的地方。現在正在建設中的教主殿以及其他本部所屬的教會建築所需要的木材,都是那裏直接供應的。”U氏繼續向鬆下說明,製材所有很完備的機械設備,每天都有大約一百個義務工人,把從全國各地方信徒捐獻來的木材,製造成柱子、天井、棟梁……鬆下聽了感到很奇怪,無論如何,寺院有自己經營製材所的必要嗎?每天有一百個人來從事製材的工作,真有那麼多的用途嗎?鬆下不能相信,便問U氏:

“教主殿蓋好了之後,製材所不是就沒有用處了嗎?”U氏回答說:

“鬆下先生,你不用擔心,正在建設的房子蓋好了以後,仍然一個接一個,每年都有建築物要蓋。我們必須擴大,絕對沒有縮小之理。”他很有把握地斷言說。

鬆下聽了非常欽佩,終於到達了製材所。

正如他所說,廣大的場地上有好幾棟工廠。放置木材的地方。原木堆積如山。他們一走進工廠,就聽到馬達和機械鋸子鋸斷木材的聲音。在轟隆轟隆的雜音裏,隻見很多工人流著汗,認認真認地從事於製材工作。那種態度,有一種獨特的、嚴肅的味道,和一般木材製造廠的氣氛截然不同。聽說這些人大部分也是義務工作者。鬆下覺得大製材公司也少有如此規模龐大的場麵。

看了製材所後,有一股強烈的感動和感激的心情夾雜著一起襲上了鬆下的心頭。他想,果然,宗教的力量是偉大的。像這麼大的建設事業,依靠義務服務的信徒來進行,而且,所需要的木材,全部都是捐贈的,真使他感慨萬千。

參觀製材所完畢,恰好是下午五點多。U氏講了很多關於今日所見之事,然後告訴鬆下:

“鬆下先生,你大概明白了宗教是多麼能夠影響人心了吧。現在各地方都有可恥的勞資糾紛,一再反複地發生。一般事業界的人事問題、思想問題,都使得人心惶惶。在如此的時代,要使精神有所寄托,然後再發展事業,而宗教教育是非常有力量的。”

愛是最複雜的情感,但是也可能最單純,愛是恒久忍耐,但也可能容不了一粒塵埃。

——劉墉

“這對指導員工的思想也很有效果。常常鬧勞資糾紛的某工廠經營者,自從信仰宗教以後,勞資糾紛便減少了很多,勞資關係也因而改善,現在事業很順利地發展著。像這樣的工廠還有好多例子。鬆下先生,你的工廠因指導方針正確,所以並沒有發生任何問題。但是將來工廠擴大,員工也會隨之增加,人一多,自然就容易產生問題。鬆下先生,你現在的事業如日中天,所以,你從來沒有擔心過。但未雨綢繆,最好請鬆下先生今日就皈依宗教,事業會更順利地發展。”他非常熱心地開導鬆下,但鬆下雖然感激他的誠意,但並不想馬上就成為信徒。鬆下在心裏把今天所參觀的設施、規模和製度以及所看到的信徒態度,這種種的一切,拿來和自己的事業相比較,腦海中顯現了許多東西。

在返家的火車上,鬆下坐在窗戶旁邊閉目沉思,思緒裏縈繞著的是宗教的種種情形。今天所看到的盛況,真是壯觀。那種一絲不紊的經營(說經營也許用詞不恰當。可是,鬆下認為它的作風和作法,可以算是一種經營),實在很了不起。那麼多人快快樂樂地工作著,並且十分地認真、用心,不但自己快樂,也要別人一同快樂,實在是令人敬佩。他慢慢地想把這種使人樂意盡全力工作的經營方式,轉移到自己所經營的事業上來。

回到家之後,思緒仍然不斷。到了三更半夜,他還是繼續思考著。將二者相較,宗教的事業重點乃在於開導有煩惱的人,令他們心安,是一種神聖的事業。而企業的事業是:生產人們生活上的必需品,所以這也是神聖的事業。企業的工作是“無中生有”,消除貧窮、創造財富,畢竟是一種很現實的工作。俗語說:“窮病最苦”。消除貧窮,可以說是最有意義的工作。為此而刻苦耐勞,生產再生產,便是企業的事業。我們人類的生活,必須是物質和精神並重,兩者缺一不可。就像車輪一樣,左右輪子缺哪一邊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