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鬆下談克服經營難關(4)(1 / 3)

目前社會上隨時都可以看到明爭暗鬥的情形,結果帶來精神的緊張,妨礙事情順利進行,造成很大的損失,以前為爭取罷工權而罷工就是最好的證明。為什麼會發生這一類不幸事件呢?原因就是大家喜歡以自己為中心來觀看、判斷事情,受到個人成見及私心的左右,看的、想的,都很容易變成偏見。彼此都有偏見時應怎麼調和呢?雙方都固守成見,就變成永遠的對立,又如何能解決問題?

現在應該是革新的時候了。如果還要固執己見,繼續對立,隻有同歸於盡了。希望人們都能交換立場,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來判斷事情,消滅對立的狀態。大家團結一致來克服困難,才能重見光明。

往往因客觀環境及主觀的錯誤估計,會使企業出現事與願違的情形。

我們通常都不喜歡某事的結果“事與願違”。“事與願違”的意思大家都清楚。但是,為什麼事與願違的事情還是不斷地發生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本而言,就是事與願違的最好例子。日本既然發動戰爭,當然希望借著戰爭向外拓展自己的國力,結果這個目標卻失敗了。希特勒也一樣,他曾經一度重建德國,帶領德國擺脫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殘破蕭條的困境,恢複了往日的經濟繁榮,被他的國民奉為“民族英雄”。可是當他決心統一歐洲,創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時,卻也不免在最後關頭事與願違,一敗塗地。

除了德日這兩件大事的例證以外,我們日常生活中事與願違的情形也處處可見,不勝枚舉。但有沒有人深入地想一想,為什麼會發生事與願違的情形呢?鬆下先生認為,那多半是因為當事者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錯誤的緣故。譬如說,不論哪一家公司或商店,都希望自己的業務宏圖大展,蓬勃前進。可是為了推銷某種商品,卻往往避免不了失敗的命運,這失敗也就是事與願違。

有些人一天到晚隻顧自己賺錢,提高自己的地位;有的人希望進步再進步。假如他們的想法落空,希望變成失望,也就發生了事與願違的情形。

希特勒可能是個能幹的人,但他既然想橫掃歐洲,就得在事前深切檢討自己的能力與國家的國力,並要徹底探討國際情勢和國民感情的趨向。把這些條件和因素都歸納起來,作正確的判斷,再決定做法,或甚至重新衡量其可行性,可能就不致於失敗了。

假使沒有這種覺悟,隻看到自己的力量仿佛不小,就被自己迷惑,誤認為真的具有超乎想象的力量,而貿然采取與本身力量並不相稱的行動,失敗就難以避免了。

在大多數人中間,財富主要用於炫耀。

——[英]亞當·斯密

所以公司或商店下定決心要推銷新產品時,應該詳細檢討,是否有獲得成功的潛力和條件。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要耐心培養或創造,否則幹脆就不要做,以免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明知自己能力不夠,而又非做不可的時候,就應該設法去彌補這短缺的能力。如果是資本不足,就該和銀行商量,請求銀行通融;如果是技術不夠,那就得多方求才培養,國內沒有的話,甚至向國外發掘都在所不惜。

不過為了彌補技術能力的不足,有時可能要負擔極為高昂的代價。如果這個代價高出自己的能力太多,盡管需要那種技術,顯然也隻有放棄了。

鬆下認為每一個經營者都應該有這樣的自覺,企業才能經營下去。

要是經營者心裏有強烈的發展欲望,並且幸運地向銀行借到了錢,技術也能從海外引進;雖然代價高一點,可是隻要能成功,所得到的利益遠超過失敗時所冒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之下毅然而行,當然也是正確的決定。

不論是治理國家或經營公司,甚至員工為公司打算,都應該有這樣的認識和做法。

謙虛才能明辨事物的真相,因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根據鬆下先生過去的經驗,有一個很明確的信念:再困難的事,隻要有適當的準備,有心尋求解決之道,必能找到辦法解決。不過,如果沒有足夠突破困難的力量或勇氣,則注定失敗。

今天你們要推展一項“躍進運動”,這種精神就是成功的第一步。然而第二步應是擬訂適當具體的方法。需知任何問題都有成功之路,隻是那條路並不都容易找到。不懂得這個道理,就會失敗。

那麼,如何才能找到那條成功之道?首先,要以謙虛的態度來看事物,然後訓練自己能夠明確把握事物的真相。“這種問題算不了什麼”,有這樣輕率的想法,是絕對找不到正確之路的。

以謙虛的態度,麵對非常複雜的問題,也可逐漸找到一條光明之路。你隻要循著那條路前進便可到達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