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鬆下談克服經營難關(8)(1 / 2)

原因當然很複雜,可是追根究源地說,日本各企業沒有培養強烈的自主獨立精神,實為其主要原因。更具體地說,症結在於:企業應該是依靠自己的資金來經營,可是大家都沒有堅持這個原則,一再地貸款,依靠貸款來擴展事業。

這點是與許多先進國家相比之下,日本所有的情形。它的形成當然有其曆史背景,就是那次淒慘的“戰敗”。戰敗當時經濟處於崩潰狀態,想重建沒有資金,不得已,大家互相提供“信用”,也就是支票,互相承認它。

大家都缺少資金,可是互相容許用“信用”而活動,終於產生讓世人吃驚的經濟成長。單以這過程來看,日本依賴支票重建國家的步驟是相當成功的,這樣的應變之道也是對的。可是,重要的是這到底隻是非常時期不得已的做法,是因為戰敗失去了所有的東西而采取的不得已的措施。隨著複興,一切上了軌道,經濟活動也趨正常化,這些信用膨脹應該漸漸地縮小才行。

非常時期有非常時期的措施,安定期有安定期的方法,這是理所當然的道理。隨著複興的進展,應該慢慢縮小全憑信用的程度;政府該作這樣的指導,國民也該有這種心理準備。

銀行家要出售的不是金錢,而是信用,隻要能取得人們的信任,就能當銀行家。當然,你首先得有信用的資本才行。

——[印尼]李文正

事實又是如何呢?不但不縮小,反而繼續地膨脹,經濟複興與發展雖已到今日的地步,卻幾乎所有的公司都成為貸款公司,公司財務的脆弱令人擔憂。

工廠設備都很新,技術也很優秀,這是值得稱讚的;但就因為自有資金的比例太低,好像成了靠貸款而成立的公司,這種情形在世界上是很少見的。在美國用支票交易的商業行為幾乎可以說沒有,因此各企業都得健全地發展。

德國也與日本一樣,戰敗受到毀滅的打擊,可是他們主張“自力經營”;即用自有資金來經營,有多少資本就做多少的事業。所以同樣是呈現經濟發展,但內容卻與日本非常不同。

借款增加,造成更嚴重的周轉不靈,使倒閉連連發生。

最近常聽到倒閉的事。倒閉的案件一天比一天多,尤其是負債額的增加相當引人注目。這雖然與大企業的倒閉有關,但借款增加才是主要原因。借款增加,就造成更多的周轉不靈而倒閉。

鬆下先生從前就主張不能靠借錢來經營事業,必須用自己的資金,以自立自主的方式來經營。借錢經營,在精神上容易鬆懈,企業的體質也弱,以致銀行稍微吃緊,就容易惡化而倒閉。而且借款的數目都很大,更引起了連鎖反應:一家公司倒閉了,許多公司跟著倒閉。

不但如此,借款政策會帶來不踏實的事業擴張,而使經濟過度膨脹;結果物價飛漲,各種弊端跟著發生。日本的現狀就是最好的說明。借錢還有一個弊害,就是沒有錢的、規模小的借不到;有錢的、規模大的可能借到很多,於是造成資本的畸形流動。

用“萬惡的根源”來形容借錢經營、借錢政策,應該當之無愧。如果每一個公司都不靠借錢,完全以自己的資金為主體經營,相信企業本身的體質就會更堅實,經濟也會走向安定成長的道路,物價的上漲也會緩和,情形不是比現在更好嗎?

當然,借錢經營也有它不得已的一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日本,因戰爭失去了大量的物資,錢也沒有了,幾乎是一無所有。經濟的複興,國土的重建,想用自己資金來做,哪有可能?都是互相提供信用,靠借錢來經營事業,從事經濟建設的。

所以,戰爭剛結束的那一段時期,借錢經營是不得已的。不過這種權宜措施隻允許非常時期采用,平常應該改走正道。換句話說,借錢政策在經濟複興告一段落時,應該立刻改過來;該改而不改,一直拖到現在,才造成了今天的問題。

借錢經營一直延續下去,企業以及日本經濟都不可能有健全的發展。現在正是改為以自己資金為中心、自立自主經營最好的時機。但願負責經營的經濟人都有這種認識,政府方麵也應該做強有力的輔導。

銀行緊縮帶來的信用膨脹,會導致金融的紊亂。

通常為了防止景氣過熱現象,政府往往采取限製銀行政策。最近也采取了這種政策,可是經濟界為應付或彌補這種情形,就把支付貸款的期限延長,來對抗政府的限製銀行政策。一年來支付支票的期限一再地延長,因此資金回收就延長了,這種情況能健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