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這種經營態度,也給銀行留下一個很好的印象。因此對鬆下的借款申請,連一次都沒有回絕過。“鬆下的經營太完善了,我們應從銀行的立場來學習鬆下方針。”這就是戰敗前鬆下的情形。
今天固然可將公司經營不善,歸咎於戰敗後一片混亂的影響,但是本公司情況不理想的責任在哪裏?經營者本身有責任,各位員工也有責任,戰敗的事實也是一個因素。這樣下去,要獲得銀行信用恐怕很難,而目前卻有賴於銀行的貸款。所以,必須盡快把鬆下帶回從前那種生氣蓬勃的狀態,以此做為禮物,申請貸款。鬆下興亡在此一舉。
在資金調度困難的時代,企業要對自己的實力,作客觀、嚴厲的評估,如此才能提高企業信用。
最近因為銀行吃緊,各種行業的資金調度發生了很大的困難。想向銀行借錢,但銀行本身都沒有錢,怎麼能借給你?這種時期想借錢談何容易?可是鬆下無論什麼時候向銀行開口,還沒有被拒絕過。
也許你會說:“鬆下電器是大公司,銀行當然放心你呀。”對,如果是現在或許有可能。可是從個人小企業開始,包括家庭工廠時代,五十五年來向銀行借錢都有落空。
這和曆任銀行的負責人都很明智也許有關係;但是鬆下先生一直認為企業向銀行申請貸款,都應該借到才對。為什麼呢?銀行是靠放款賺錢的呀!存款是生意,貸款當然也是生意,所以無論是存款或是借款,都應該受到同樣待遇才對。當然他們不會無條件借給你,那麼應該怎麼借呢?
鬆下的經驗是這樣,當鬆下需要借錢的時候,就先對自己及公司的實力做一個客觀的評價;了解自己的實力就可以知道什麼程度的貸款銀行會答應。假定自我評估的實力是一百萬元,你千萬不要借一百萬元,如果是八十萬元,保證一定答應借給你;甚至有時還會問你這樣夠不夠?
鬆下始終遵守這個信條,所以借錢一次也沒有落空。
直接為了賺錢而賺錢,和由於創造了成功的事業而自然得到了金錢,其間有層次與境界高下之不同。
——羅曼·羅蘭
這個道理很簡單,假定你有一百五十萬元的實力,而想借一百五十萬元,可是銀行對你的評估都會比較低,可能認為隻有一百二十萬元,他們怎麼會答應借給你呢?有人明知想借的數目高一點,仍抱著姑且一試的心理,以為萬一被拒絕也沒有什麼損失。其實不然,有了這樣的前科,銀行對你就會有一種不信任感,你的信用也會大打折扣了。這時,不管你再怎麼把自我評估的實力降低,他們也不會相信了。鬆下向銀行借錢,金額一定比自己的實力低;銀行也有信心,信用也一天比一天好,結果每一次借錢都能夠借到。
最近銀行越來越緊,這種做法不一定完全行得通;可是處在這個資金調度極端困難的時代,實行嚴厲的自我評價,漸漸提高信用,不是更重要嗎?
企業向銀行貸款的目的,是為了增進其對社會的服務。
鬆下先生曾談到他向銀行借錢,從來沒有被拒絕過。在這裏,我們來談談其中的一段插曲。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鬆下公司的規模也比以前大了。過去曾經向銀行借過十萬元或二十萬元的資金,到期都能按時歸還,並向他們說明這一筆貸款的使用經過。這一次為了擴大事業,需要二百萬元的資金,這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於是鬆下先生去找銀行經理商量。經理說:“很好啊,看貴公司過去的表現,信用非常好。這一次我也很想借給你,不過金額超出了,我能裁決的權限,趁這個機會我介紹您去見敝行的高級人員,能不能麻煩您去向他們說明一下?”他是好意的。
不過,當時鬆下先生的回答是:“經理,那樣不好。”他聽了一時愣住了,忙問:“為什麼?”鬆下先生說:“見了貴行的高級人員也不過重複剛才向您講的話。如果還有其他的話要說倒無所謂,不然我想沒有必要去找他,由您傳達也是一樣。”經理聽了好像很為難,可是最後還是答應:“好吧,我去傳達您的意思。”結果,二百萬元還是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