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為了借款的事,經理好意要介紹你去見他們的高級人員,一般人都會順口答應說:“那就麻煩您了。”可是鬆下先生卻沒有這樣做,因為他認為:
經營企業不完全是為自己,一半是為了社會。具體地說,隨著社會的發展,大眾需要電器用具;公司是為了滿足大家的需要,才想建設工廠來製造這些東西。為了順利建廠,正當的、該做的,都義不容辭去做;可是若超出這範圍,要委屈自己,低聲下氣去求人家,鬆下先生認為不必要。心裏時常要有這樣的想法:“我做的是半社會服務工作,借錢是要建設工廠,生產大眾需要的物品,提高生活水準。若是銀行不肯借,就將計劃擱下,暫時不做就是了。”所以對銀行經理的好意,他也能理直氣壯地說:“為了重述同樣的話,是不必去見高級人員的。你們認為可以,就借;不可以,就不借,都沒有關係。”
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總而言之,鬆下先生是以這種態度來經營公司的。這種想法加上正確的自我評估,相信不會有借錢被拒絕的事情。
在政府的各種保護政策及支援製度下,仍要建立自主經營的精神和觀念。
那是鬆下創業不到十年的事。1927年發生了所謂“金融恐慌”,使銀行陸續陷入止付關閉的狀態。當時與鬆下來往的是五大銀行之一的“十五銀行”,一般都認為不會有什麼問題。
誰知道有一天早上,報紙上刊登著“十五銀行止付”的消息,才知道糟了,可是來不及了。鬆下大約有三萬五千元存在那裏,卻一元也提不出來了。還好,兩個多月前就與住友銀行來往,靠它的幫助,鬆下才勉強渡過難關,卻也搞得焦頭爛額,狼狽不堪。
錢可以使人迷失本性。
——謝覺哉
如今,這種事情想都想不到了。可是從前即使是銀行,也會有周轉不靈而倒閉的事情發生,何況是一般企業機構。那時還沒有“公司更生法”的保護,凡是組織不健全的、該倒的統統倒了,是一個標準的殘酷社會。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非常幹脆的社會。
現在有了公司更生法,提供了很多複蘇的途徑。而且銀行、母公司等也會多方設法,幫助你渡過難關,以免倒閉。
公司的倒閉,對員工、來往廠商、消費大眾以及社會當然都有很大的影響。公司愈大,影響也愈顯著。在前述的金融恐慌,由於銀行止付而失去畢生積蓄以致自殺的人不少,無法調動資金而被迫倒閉的企業機構也很多,給社會帶來極大的不良影響。
因此,政府各界都多方麵配合,想辦法伸出援助之手,避免發生倒閉,實在是必要的措施。隻是近年來的做法,似乎有些過火。從前是要垮的,都順其自然任它垮,沒有人會搭救。如今卻又同情過度,以致自主責任營運的觀念漸漸淡薄,造成很多依賴性特強的“大少爺”式經營者。
在有各種防範措施的情形下,每一個月竟然還有大約一千個倒閉案件發生。這一方麵是反應不景氣的嚴重程度,另一方麵也顯示自主責任營運的價值觀念日漸淡薄。鬆下先生不認為從前那種放手不管、任其自生自滅的政策是好的。但也不否認,隻有在那種環境中,才能不知不覺地磨煉出真正的經營者。
從這一個觀點看,這一次的不景氣是給經營者一個最好的鍛煉機會。趁這個機會將公司的狀況,經營方法等重新檢討一番,相信不是沒有意義的。
貸款是非常時期所采取的不得已做法;安定期應用自己的資金做生意才會成功。
“一年複始,萬象更新”,大家充滿了新希望邁向新的一年。可是放眼日本的經濟,好像不是太樂觀,當然有些例外,不過大體說來經濟好像正趨向惡化。麵對這種事態,新內閣正在大傷腦筋,探討惡化的原因,研究如何解決。不僅是政府,國民也有很多地方應該思索與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