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散會之後,元起讓趙虎妥善安排崔州平等三人食宿問題,然後把諸葛亮、賈願、荀略、李儒、魯肅、徐庶以及顧雍等文官留了下來,共同商議一些細節上的問題。幾人在經過商議之後,決定先對內部官員進行局部調整,以便讓眾人的才能得到最大的發揮。
首先,就是諸葛亮的身份問題,元起封給他大都督司馬之職,總覽幽、並二州軍政大權。同時。元起還把涿郡太守崔守官升一級,出任並州牧長史,隨同高順前去並州整頓州務,隨同崔守同去並州的,還有和諸葛亮一同前來幽州的崔州平三人,經過諸葛亮的推薦,覺得他們出任一郡太守應該還是綽綽有餘的。崔守升遷後空出來的涿郡太守一職,則由荀略推薦的張既擔任。
其次,就是李儒的身份亟待解決。李儒是新近投效元起的。以前曾是董猛麾下的謀主,考慮到他的性格和能力,元起在明麵隻封給李儒一個參軍的職位,但卻把新組建的潛龍交到了他的手上,等到潛龍訓練成型之後,賈願就撤出潛龍,由李儒來掌控潛龍這支特殊部隊。
在武將方麵,元起也進行了一些調整。因為元起現在兼任著幽並大都督之職,手中的權力更大了。基本上鎮守北疆的官職,元起都可以自由分封。除了冠軍將軍趙虎、征北將軍馬越和鎮北將軍黃勇這三位已經升無可升的武將之外,其他武將基本上都是官升一級,張衝等人在原職的基礎上。都得到了升遷,元起還上表請元協下旨封他們為列侯。至於齊天,元起對他倒是不太好直接進行封賞,畢竟齊天的並州牧的職位是元協親封的。還有著奮威將軍的名號,於是元起同樣上表元協,請求封齊天為飛龍將軍。
對官職調整完畢之後。元起又把調整的方向指向了軍隊之中。因為在沙縣一戰中,天歸和地歸兩營精銳損失慘重,所以元起把公孫入雲原有的白馬義從並入天歸營,把高順原有的陷陣營並入地歸營,並在軍中挑選精銳之士並入兩營之中,不論是幽州人還是並州人,甚至是已經遷居到幽州的刺塔人,隻要忠誠度沒有問題,作戰勇猛的,都有被選中的資格。元起還把此次擴充的名額放寬,限定每營在原有的基礎上,再多招收一萬名精銳,使每個營的人數達到兩萬之眾,進而升級為軍,不再稱營。
同時,麒麟營也進行進一步的擴充,人數同樣也維持在兩萬左右,與天歸、地歸一樣,今後將被稱為麒麟軍,而不再稱營。在原本的三軍精銳擴充之後,元起還單獨成立了一軍,號飛龍軍,這支軍隊全部由精銳騎兵組成,與天歸軍不同,飛龍軍將配備長柄兵刃和全身重鎧,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重裝騎兵作戰部隊。飛龍將軍齊天,就是這支部隊的第一任統帥。同樣,齊天麾下的並州狼騎,也將全部並入飛龍軍,除了四軍精銳之外,元起並沒有再擴充其他的兵員。四軍精銳擴充完備之後,就將達到八萬之眾,其餘的軍士也有七萬餘人,元起麾下的人馬屆時將達到恐怖的十五萬。這樣一個數字,對於偏遠的幽、並二州來說,已經是所能承受的極限了,幽、並的人口本來就不如中原各州,賦稅糧草也較之相差甚遠,能維持十五萬大軍已經相當艱難。而且元起不可能窮兵黷武,他還要留下足夠的青壯勞動力來保證兩州百姓的正常生活。
即便是像現在這樣,把軍隊的人數維持在最低線上,元起依然感到頭疼不止。在沙縣一戰中,天歸和地歸兩軍精銳喪失的戰馬、鎧甲、戰刀等軍備,雖然在戰後回收了一些,但大部分都已經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不能再配備到軍中使用了,尤其是戰馬,補充起來頗為困難。還好賈願細心,把死去的戰馬身上的馬蹄鐵等裝備都回收了回來,否則的話,重新打造可供數萬匹戰馬裝備的馬上三寶,那將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太始商會的財力不是無限的,可禁不起元起這樣揮霍,通過預算,元起得知眼下太始商會的財力,最多隻能供應兩支精銳軍隊的重建,其餘的兩軍精銳和普通士兵的軍備物資問題,還完全沒有著落。太始商會發展的雖然迅速,但畢竟時間還短,成立至今還不足五年,尚不能獨力應付這樣規模的擴軍。
當務之急,是要在短時間內盡快籌集一筆資金,重建麾下的精銳大軍。同時,書院的建設也要盡快提上日程,還要像諸葛亮說的那樣,招攬幾名德高望重的名士壓陣,才能起到廣招學員的效果。另外還要製定一係列適合幽、並二州發展的律法,使治內人民生活安定,從而促進經濟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