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王中王(1 / 2)

關於封王的事情,元起親自提筆給元協回了一封奏折,表明自己已經位極人臣,不適合再行封賞。

在接下來的兩個月中,元協的詔書和元起的奏折,猶如走馬燈一般來回傳遞與京城與通州之間。元協十分懇切的再三詢問元起,是否願意封王,但元起卻再三推辭,始終不肯接受元協的冊封。最後元協無奈之下,隻好暫停了對元起的封王。

元起之所以這樣做,是不想落人口實,免得被泰山那樣的人,冠以功高震主的惡名。像泰山那樣表麵仁慈道德,實則包藏禍心的大有人在,他們眼饞於功利,卻得不到期望的功利,就會嫉妒一些比他們成功的人,比如元起。從而進行言語上中傷,偏偏在他們偽善的假麵目之下,有不少不明所以的人,會聽信他們的話,從而形成一股輿論壓力,會對元起造成一定的負麵影響。

另一點,元起深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現在自己坐擁北方五州,勢力地盤已經是天下諸侯中的第一人了,對自己心存不滿或者忌憚自己的人,大有人在,如果自己封王了,必定會成為點燃那些人心中不滿的導火索,哪怕是已經和元起約定好同盟攻略的宇宮照烈,說不定也會轉而站到自己的對裏麵去,元起不想被孤立,更不想成為眾矢之的,所以對封王的事情,自然也就堅辭不受了。

而且從元起的本心來講。他也不太看重封王不封王的,現在的元起手握雄兵,治下有著數不盡的優秀兵源,隨時可以把他們征召入伍,轉化成精兵,軍事力量尤為強大,還有開府的特權,又以大都督身份,總領北方五州的軍政大事,這樣的身份地位。和封王有什麼區別?隻不過是少了一個王位的虛名而已。在實際利益和虛名之間,元起還是願意選擇前者.

就在元起和元協來回通信的時候,魯肅在一個月前帶著三萬大軍來到了通州,正式走馬上任了。同時魯肅還帶來了大量的工匠和一些花匠,準備對通州進行規劃建設。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建設城鎮,加強通州百姓防禦力的同時,也能促進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那些花匠,是元起特意吩咐魯肅帶來的。用意是讓他們選擇大漠水草豐盛的地方,大量的種植花草樹木,實施綠化,防止土地沙漠化。作為穿越者,元起的環保意識還是很強的。

另外,還有兩萬刺塔人以及一些高句麗人和扶餘人,甚至一些開明的漢人,也隨同魯肅的大軍一起來到了大漠,他們願意在大漠上定居下來,共同建設大漠,把大漠打造成全新的通州。這些人的到來,也給荒蕪的大漠平添了一份生氣,讓一片黃沙覆蓋的大漠,有了重建的希望。

魯肅到來之後,首先是讓帶來的工匠們,在貪狼山附近建設城市,以後,這裏就是通州的行政中心了。等到貪狼城建設好之後,魯肅還會分別在祁連山和焉支山再建設兩座大城,供境內子民居住,之後再陸續建設一些小型的城鎮,讓更多靠遊牧為生的人,有堅固穩定的住所,擺脫落後的生產方式。

在建設城市的同時,魯肅每天都要到辛蠻俘虜中去轉一圈,和他們聊一些家常,討論一下牛羊的生產養殖等等瑣碎的話題,並潛移默化的把漢人的習俗一點一點的滲透到談話中,讓辛蠻人對漢人的生活,漸漸充滿了向往之情,很多老人和孩子,在魯肅的感化下,自願投入到城市的建設中,為自己即將擁有的家園,盡一份力量,而那些辛蠻女人,則是自發的聚集在一起,通過配發到她們手中有限的食物,進行加工改良,烹製出帶有濃重辛蠻人氣息的美食,送到忙碌的工地上,犒勞那些揮汗如雨的工匠。通過這樣的一個細節,漢人和辛蠻人相互的仇視逐漸被抹平了,在通州,他們為建設共同的家園而團結到了一起,共同的努力著。

之後,魯肅這才頒布了通州的律法,一切規章製度,都嚴格的按照燕京律來實施。在魯肅的前期努力之下,燕京律的頒布、實施,沒有遇到任何的障礙,在短短一個月之內,就取代了大漠原有的習俗,成為了通州唯一的法典。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魯肅的努力,數十萬被俘虜的辛蠻人,已經不再自稱辛蠻人了,敞開了心扉開始接受漢化,並努力的使自己融入漢人的習俗中。見到魯肅竟然用這麼短的時間,就解決了辛蠻人的隱患,元起和諸葛亮等人都是嘖嘖稱奇,同時也就解除了對辛蠻人的看押,任由他們自由活動。

時間又過去了一個月,元起覺得通州的一切事物,在魯肅的打理下,已經步入正軌,開始有條不紊的向著好的方向發展,也就徹底放下心來,決定班師回燕京了。擺在元起眼前的最大敵人,依舊是袁丁,元起也不可能在通州耽擱太多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