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後,元起帶著大戰餘生的四萬大軍,以及近十萬的渥太華、馬尼拉兩部辛蠻人,踏上了返回燕京的道路。剛剛走了沒幾天,潛龍成員就給元起送來了一條爆炸性的消息。宇宮照烈終於對徐州用兵了,他打著為父報仇的旗號,率軍十萬猛攻徐州,徐州牧陶謙帶病作戰,在連番大戰中損兵折將,心情極度苦悶。在兩軍交鋒的第九日,在徐州城中吐血數鬥,不治而亡。沒有了陶謙,徐州的軍心也就散了,宇宮照烈攻克徐州也隻是旬日之內的事情了。
這次宇宮照烈突襲徐州的時機把握的極好,元起率軍北征,不在燕京;泰山倉皇南逃,投奔元表;袁丁優柔寡斷,坐失良機;孫策初領江東,勢力未穩。幾個對宇宮照烈威脅最大的諸侯,都不在最佳狀態,給了宇宮照烈這樣一個擴大地盤的絕好機會。可笑的是,表麵上珍惜名節的泰山,竟然恬不知恥的從大義的立場出發。給宇宮照烈寫了一封信,勸阻宇宮照烈攻打徐州。殊不知當初是誰第一個逃離徐州的。對於泰山的書信。宇宮照烈自然沒有理會,甚至連信都懶得看一眼,直接當著送信人的麵,把泰山的書信撕成了粉碎,等於是重重的在泰山的臉上抽了一記耳光。在事後,泰山也沒有在做出任何反應。眼睜睜看著宇宮照烈猛攻徐州,連象征性的援軍都沒有派出。
在名義上,宇宮照烈打徐州是為父報仇,沒有人能說他的做法不對。為父報仇乃是天經地義的事,況且宇宮照烈的父親宇宮嵩確實是死在陶謙部下張闓的手中。對此,元起也隻能是一聲長歎,卻無法阻止宇宮照烈的攻擊。但是,元起依舊親筆書寫了一封私信給宇宮照烈,信中沒有勸阻宇宮照烈攻城,隻是勸說宇宮照烈不要把私恨發泄到普通百姓的身上,打下徐州之後不要進行屠城之類泄憤的事情。
鑒於此,元起特意給宇宮照烈寫了這封信,在進行勸說的同時,還表示,如果宇宮照烈糧食方麵短缺的話,可以把一部分徐州人遣送到幽州境內,元起會派出部下接收這些人,從而給宇宮照烈減負。元起無法在千裏之外,拯救徐州,但是他依舊竭盡所能的想要拯救徐州的子民。元起相信,對於自己的意見,宇宮照烈一定會格外重視,絕不會像對泰山那樣輕視,因為,宇宮照烈想要消滅袁丁,還要倚重元起的力量呢。
不出元起所料,數日後,元起大軍還沒有到達燕京,潛龍成員再次傳來了消息,徐州已經被宇宮照烈攻克了。在破城之後,宇宮照烈依舊進行了一整天大規模的屠殺,使徐州軍民銳減了十萬之眾,但是因為元起的書信被及時送到,宇宮照烈權衡再三之後,聽取了元起的勸告,沒有讓屠殺繼續下去,並把元起的書信傳揚徐州各郡,告訴境內的軍民,是元起的這封信救了他們。
至於宇宮照烈為何要把元起的信傳揚四方,用自己的殘忍彰顯元起的仁德,宇宮照烈也是大有深意的,一方麵,這樣可以震懾徐州軍士,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命隨時捏在宇宮照烈的手裏,進而對宇宮照烈唯命是從不敢有絲毫抵觸之情;另一方麵,宇宮照烈征集起徐州十三萬老弱,給他們五天的口糧,讓他們北上投奔幽州,這批老弱,在宇宮照烈看來,除了消耗糧食之外,再也沒有其他的用途了。在彰顯元起仁德的同時,把這批老弱名正言順的甩給元起,宇宮照烈是想讓這批老弱去消耗元起的糧食,為元起增添負擔呢。
盡管元起窺破了宇宮照烈的用心,但還是在行軍途中下達了命令,讓坐鎮幽州的荀略等人派出人馬去接收這批老弱。和宇宮照烈的看法不同,元起認為每個人都有著他自身的價值。對那些老人而言,正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人對生活的經驗和感悟,遠遠不是青壯可以比擬的;至於那些弱小的孩子,那可是代表著未來啊,元起沒有理由把未來的青壯拒之門外啊,他們中的一些人,很有可能在日後成長為元起麾下的中堅力量甚至是精兵;還有其中的一些女人,元起可沒有重男輕女的心思,有女人的地方就會有生命,女人是生命的締造者。所以,這十三萬老弱,元起打算全盤接收下來,之後再把他們安置到明州或者通州去,正好這兩個州缺少人口呢。這十三萬無家可歸的漢人,勢必會把通州和明州當做自己的家,和那裏的人們一起,盡心去建設自己的家園,爭取早日讓明州和通州,在經濟上趕上壯漢其他的州。
對元起的命令,荀略執行的也很徹底,立刻讓剛剛返回燕京沒多久的左慈,由陸路去迎接這批難民,同時讓甘靜駕駛三十隻大型樓船沿海路去接應。爭取早一日把這十三萬難民,接回到幽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