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冬十二月初五,東方未明,愁雲慘淡。
麥城西門。
關羽麵色如水,高坐在火炭般赤、身高體長的赤兔馬上。他的身側是鐵塔般的大漢周倉,正扛著他賴以成名的兵器青龍偃月刀。關平、關興、趙累三員武將全副武裝,亦跟隨左右。
關羽輕捏右臂上的箭傷,已然不甚疼痛。十日前,虧得關興和五十名羽林郎連夜入城,帶來急需的藥材軍資,殘軍的士氣才得以維持,不至於即刻潰散。
他又向後環視身後列陣完畢的千餘殘軍,個個表情堅毅,已是做好了慷慨赴死的準備。
這幾日再也沒有士兵逃逸,隻因剩下的這千餘人乃是他親手調教的校刀營,兵將皆是武藝高強、生死相托的好漢子。
“時辰差不多了,突圍罷!”關羽擺了擺手。
他話音剛落,關興縱馬上前,臉上隱有焦慮之色,遲疑道:“父親,城外尚未有信號傳來。是否再等上一等?”
今天是他與薑維約定的十日之期屆滿之日。當時兩人分手時約定,十日後,無論薑維是否搬得上庸援軍,都會盡快趕來馳援,並在城外以鳴鏑為號,裏應外合,一道殺出重圍。
也正是這個約定鼓舞了士氣,讓殘軍得以堅守麥城十日,不曾輕易突圍。
昨日,在關羽的命令下,軍中已經將剩餘的糧草全部拿出來,供所有將士飽餐一頓。
今日寅時時分,千餘馬步官軍已經整裝完畢,靜候城外的信號。但眾人已經等候良久,城外並無任何動靜。
關平開口道:“城中糧草已盡,再無堅守的必要。眼下日頭即將破雲而出,再不出發,待吳軍有了防備,隻怕就要錯過時機,請父親早下決斷。”
關羽輕撫長須,轉向關興道:“你兄長說得不錯。這幾日吳賊越聚越多,不論你說的那位小友來與不來,為父決意今日突圍。”
聽到父親這麼說,關興情知局勢危機,突圍已是勢不可免了。當下不再勸諫,策馬退回陣中。
這時,荊州從事王甫領著百餘軍士快步前來複命:“奉君侯之命,某已在城中各顯眼處布置好假人,清晨視線不清,當可瞞過敵軍探馬。”
關羽頷首道:“甚好。國山你且入陣,我等一道突圍。”
王甫忽拜服在地,哭泣道:“君侯於路,小心保重!某與部卒百餘人,死據此城;城雖破,身不降也!專望君侯速來救援!”
關羽不忍相視,側身閉目道:“今日方知國山高義,隻恨當日看走了眼,不納季常、國山忠言。”
王甫高聲道:“時辰不早,請君侯速速出發,奔入西川,再整兵來,以圖恢複!”
關羽當下與之泣別,領著一眾將領,並馬步兵士千餘人,匆匆朝西臨沮方向行去。
麥城西北有一處小屯,名叫臨沮,緊挨沮水,是麥城通往宜都、夷陵一帶的必經之路。眼下正是潘璋部軍營所在。
潘璋字文珪,東郡發幹人,絡腮短須,長得一副粗豪的外表。他年輕時家貧,跟隨孫權後得到其賞識,加上作戰勇猛,不斷升遷,被任命為偏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