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中午時三刻,太陽高懸於空,但在這隆冬臘月之中,地麵依舊沒有絲毫暖意。
一彪約莫五千餘人的軍隊身著紅色袍服,手持長矛,正自北向南,快速通行在前往臨沮的道路上。隊列行進間,一麵“孫“字的大旗正迎風飄揚。
這支軍隊主將是時任都護征虜將軍的孫皎。
孫皎字叔朗,吳郡富春人。他是昭義中郎將孫靜的第三子、孫堅之侄、孫權的堂弟,既是宗室,也是將領。
其時曹操多次出兵進攻濡須,孫皎常常趕赴抵禦。後因軍功升任都護征虜將軍,替代程普督夏口,手下兩千將士號稱精銳,軍中有不少是昔日的丹陽子弟。
東吳老將黃蓋和其兄長孫瑜去世後,孫皎合並了他們的部隊。受賜沙羨、雲杜、南新市、竟陵為封地,深得吳候孫權信任。
此次襲取荊州南郡,孫權原打算命令呂蒙與孫皎為分別任左、右部大都督,但呂蒙上疏說:“若以征虜(孫皎的官職)能,宜用之;以蒙能,宜用蒙。昔周瑜、程普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雖事決於瑜,普自恃久將,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幾敗國事,此目前之戒也。”
意在以當年周瑜、程普舊事勸諫孫權應當將此事專委於一人,免得敗壞國家大事。
孫權最終接納了呂蒙的建議,孫皎也因此失去了西征軍主將的位置,隻以一員普通戰將的身份,領本部軍馬參與對關羽的圍剿。
他表麵上雖然未表現出什麼,但內心卻感覺受到了輕視了,於是一門心思想要在此次圍剿中立下赫赫戰功,好將自己的才能證明給在孫權、呂蒙看。
他對此次討伐南郡之戰十分上心,帶了自己領內幾乎全部的兵馬。隻是關羽防守嚴密,他一時未能找到機會。
早上,關羽棄城突圍的消息傳來時,他第一時間派出斥候打探消息。
斥候帶回來的消息是:關羽與潘璋、朱然部早上發生激戰,關羽部擊潰潘璋、朱然聯軍,占了吳軍營地;潘璋、朱然二部潰散,兩名主將下落不明。
接到這個消息後,孫皎當機立斷,果斷下令全軍追擊。
圍困麥城的這些天裏,他早就知道關羽軍隻剩下千餘兵馬。在感歎關羽能以此殘軍擊破潘璋、朱然二部的同時,他也深深相信關羽軍眼下必然已是油盡燈枯、再無一戰之力了。
正所謂強弩之末,不能穿魯鎬也。
擒殺關羽之功!
一個絕佳的、能夠證明他孫皎能力的機會就擺在麵前,教他如何能不珍惜?
一路疾行了數個時辰,士兵們早已累得兩腿酸軟,但他絲毫沒有下令休息的意思。
倘若讓關羽跑了,這潑天一般的功勞隻怕要落在坐鎮宜都、夷陵一線的陸遜手上了。對於一心想在堂兄麵前證明自己才能的孫皎而言,他絕對不會讓這種情況發生。
早在一個時辰前,薑維就已領著二百餘羽林郎和三千上庸兵藏於決石口隱蔽之處。
他們藏身之處被葛藤雜草掩映,不仔細探究,根本就是無跡可尋。而且,未防戰馬突然嘶叫,驚擾到來攻的吳軍,他還下令馬銜嚼,人銜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