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看得清楚,知道此時不應該同同僚有過多糾纏,最終之決斷隻會出自吳候一人之口。
他覷了個空擋,上前勸道:
“啟稟主公,曹操此時駐軍於當陽,分明沒按好心,必是存了坐山觀虎鬥之心,我軍若是與蜀軍激鬥,臣隻恐曹操從中漁利!”
聽呂蒙提到了曹操,孫權原本大好的心情,這才稍稍蒙上一絲陰翳。
這一次攻略荊州堪稱完美,唯一的美中不足,便是曹操前來橫插一杠,不僅使得關羽逃出生天,還招來了劉備報複的大軍。
東吳此時的形勢,說是腹背受敵,一點也不為過。
但即便如此,孫權依舊躊躇滿誌,絲毫不以為意。
先說曹操。
在孫權看來,此前襄樊之戰,曹操被關羽逼迫得如此狼狽,又兼內部叛亂不斷,哪裏還會有力氣敢於正麵對決?
他斷定曹操此時隻是虛張聲勢,妄圖分些好處而已。
也就吳軍的沔水新大營尚未修建完畢,曹操才敢在南郡土地上恣意妄為。
一旦沔水上有了水軍牽製,東吳水軍可直搗襄陽,魏軍隻能自行退入襄樊一線。
更何況,江陵城中還關押著關羽此前俘虜來的於禁和三萬魏軍降卒,以這些人馬為質,曹操必然投鼠忌器,不敢妄動幹戈。
再說劉備。
關羽已是沒了牙齒的老虎,中看不中用了。
劉備倉促東來,隻帶了三、四萬的兵馬,還被陸遜的萬餘士卒堵在夷陵進退不得。
而東吳此時在南郡之地,算上江陵城中原有的兩萬士卒,和陸遜處的一萬,並沿途召集諸將帶來的七萬新力軍,共計大軍十萬之眾!
蜀漢這等羸弱的戰力,難道還能和己方十萬大軍相提並論嗎?
故而,在接到陸遜求援的第一時間,孫權就對整個局勢就有了一個大致的判斷。
吳軍一麵依托江陵堅城,先與北麵的曹操虛與委蛇;另一麵,集中力量,火速解決南線的劉備軍!
隻要在短時間內擊敗劉備,曹操還能混什麼水?摸什麼魚?
而且,若是擴大戰果,將劉備擊殺或者虜獲,蜀中必定大亂!
曹操老邁,漢中新敗,難道還敢來爭益州嗎?
屆時,派一員大將溯流而上,以東吳對待世家豪族的手段,益州必然又是另一個荊州,可以傳檄而定也!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隅。
這便是孫權撥開重重迷霧,尋找出的足以應付當前局勢、並且實現自家最大收益的方略!
念及此處,孫權心情重又大好,高聲笑道:“正因為如此,子明才更應該接受此次封賞。南郡唯有托付給子明,方能有磐石之安,孤才能後顧無憂。”
呂蒙瞧著孫權意氣風發的模樣,知道主公的內心已經打定了主意。
他服侍孫權日久,十分清楚這位吳侯身上的優點和缺點。
作為一方諸侯,吳侯可以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這是極為難能可貴的品質。
但與之對應,他的缺點也十分明顯。
那是一種執念,一心想要超越父兄的執念。
其父孫堅,雖出身寒門,但摯勇剛毅,赤手空拳創下孫家一片基業。
其兄孫策,勇冠一世,雋才大誌,弱冠之年大敗黃祖,一統江東,更連曹操都要誇上一句:“猘兒,謂難與爭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