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自聞見西方鳴鏑後,頃刻間就點起本部八千留守步卒,一路向西疾行。
行出五裏路,正遇丁奉部與千餘蠻人糾纏,由是鼓噪而進,一擊破敵。
再奔出三裏路,正見吳侯孫權失魂落魄,倉皇東顧,觀其身側,僅不足百騎相隨。
陸遜匆匆將他迎入陣中,安慰一陣後,旋即派丁奉護送回營。
他再此號令大軍再次前行,還想試試是否能夠接應到哪一路殘軍。
等他趕到時,才發現吳軍陣容早已被打散。
腳程快的,正鬼哭狼嚎、四散奔逃;腳程慢些的,要麼跳江求生,要麼跪地求饒,可謂兵敗如山倒。
反觀蜀軍,或忙著肅清殘敵,或搶著俘虜敵兵,也是亂糟糟的一片。
陸遜見狀,下令將士於本陣後三百步方位結陣,豎起“吳”字大旗,準備收攏潰兵。
果不其然,能夠逃出漢軍追殺的吳軍潰兵本如無頭蒼蠅一般,遠遠見到己方鮮明的旗幟和肅穆的軍陣,下意識便往那個方向奔去。
由是,隻片刻功夫,就給陸遜聚攏數千殘軍。
這一切,正入位於不遠處的薑維之眼。
此時,他正領著本部將士驅趕殘敵,見此情狀,不由得心急如焚。
吳軍敗了不假,但漢軍忙著鞏固戰果,陣型早亂——
漢軍畢竟人少,以兩萬餘人追殺倍於己方人數的敵軍,這能不亂嗎?
倉促之間再組織不起來有力的反抗。
假如讓這股新加入的吳軍站穩陣腳,順勢打上一波,誰勝誰負還真不好說。
比起驅散東吳潰兵,先將這一陣新來的吳軍逼退才是當務之急。
薑維念及此處,毫不猶豫,再一次舉槍於空。
漢騎有了一次實踐,再來一輪已是輕車熟路,相互催促間,慢慢朝主將方向靠攏。
由是短短百息功夫,薑維身旁聚集起近五百騎。
他一聲令下,領著騎隊直取陸遜軍陣。
陸遜陣嚴陣以待,又兼人數眾多,薑維不敢正麵強攻,雙方隔了近百步,遙相對峙。
他手中長槍高舉不放,隨著時間分秒流逝,身邊的騎手越聚越多。
陸遜眼見事無可為,隻得暗歎一口氣,下令後撤。
這一聲後撤,這中薑維下懷。
大軍行軍後撤,哪有陣型不亂的?隻要緊緊跟躡,一旦敵軍陣型露出一絲破綻,等待他們的,將是漢軍騎隊的致命一擊。
一路追躡,哪料這陣吳軍訓練有素,前軍陣型不變,掩護後軍和收攏的潰兵後撤;待到後軍退出五十步後,豁然轉身結陣,掩護前軍後撤。
由是,吳軍前後交替布陣後撤,從容不迫,秩序井然。
薑維領著騎隊跟出二裏路,竟然找不出一絲破綻。
他望著陣中那個不住發號施令的冷靜男子,心中生出一絲明悟。
隨著陸遜大軍緩緩退出戰場,薑維旋即收兵趕回戰場,場中還有大量的殘敵需要騎兵加以驅散俘獲。
總算他多留了一個心眼,為防陸遜卷土重來,帶了十來名親隨,親自登上吳軍本陣指揮台瞭望。
吳軍高台比平地高出八尺,登高望遠,東南方向的景致一覽無餘,正好用作監視。
薑維甫一登台,台上橫列著的一柄長約四尺的寶劍登時映入眼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