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恩怨(1 / 3)

吳軍猇亭大營,主帳之內燈火明滅,照得孫權臉上忽明忽暗,陰晴不定。

蜀軍提出的兩個條件,步騭已經代為轉達。

他皺眉沉思半晌,方遲疑道:

“此莫不是劉備之計?他軍糧不濟,便以我軍俘虜將士為由,借機勒索。我軍一旦撥給糧草,他掉過頭來繼續與我軍對峙,又該如何是好?”

端坐於下首的陸遜抱拳道:“主公不必擔心。他隻說要糧草,未曾說要一次撥付到位。我軍便以軍中糧草不濟為由,每日隻撥付五百石,如此一來,既能供失陷將士果腹,也不虞劉備化為己用。”

孫權恍然大悟道:“此計大妙!就一條就此定下!”

陸遜又道:“隻是糜芳、士仁二人獻城有功,主公已經任命官職,若交付出去,怕是有損主公英名……”

孫權卻擺擺手,滿不在乎道:“無妨,兩個叛將而已。這一條也依得。”

陸遜聞言,暗歎不已。

其實在他看來,送糧和歸還叛將兩項,他更傾向於多撥付些糧草,借此盡量保全糜芳、士仁二人的性命。

為上位者,頂住壓力保全降人,這是可以大書特書的事跡,可以迎來巨大的聲望,使得麾下群臣更加傾心投效。

但吳侯似乎隻看到了眼前的利益,遠一些的好處,卻是不怎麼看得清,也許是故意視而不見罷。

不過他見吳侯已經首肯,一時又沒有更好的辦法,隻得遵照執行。

第二日一早,步騭再次來到漢軍陣前營寨回複。

隨行的還有一名傳令兵,聲言持了吳侯之命令,前往江陵城給呂蒙送信,請他派人押送糜芳、士仁至此。

鄧芝派人細細搜查了,連發髻都不曾放過,果見隻有一封孫權的親筆信,信中除了命令將兩員降將押送至此外,再無他話。

他自忖漢軍既然占領了沿途江津渡口,水軍又已封鎖了水麵,也不虞孫權暗中作怪。

經過請示後,鄧芝大手一揮,旋即放行,又派了一艘小船,送那名傳令兵渡江。

不多時,吳軍從營寨上扔下數百石糧草。有步騭作保,鄧芝便遣了幾名膽壯力大的士卒前去搬運,果見營寨內的吳軍士卒隻探頭警惕,並不放箭。

隻是這些糧草實在太少,引得鄧芝一陣不滿。

步騭卻道,吳侯來時也沒帶多少糧草,就眼前這些還都是從守營將士嘴中克扣出來的,僅為了展示誠意,不過每日都有這些,還請貴軍放心。

吳軍大營中到底有多少糧草,那是誰都說不清楚的事了。步騭又一陣賭咒發誓,鄧芝心道,畢竟聊勝於無,這一條也就過了。

吳軍的誠意雖然打了個折,總算也能交代得過去。鄧芝麵色稍緩,當下就邀請步騭,再作細細商談。

昨夜,劉備、法正二人已經跟他交代清楚,這一次大漢手中最大的籌碼,不是攻勢如潮,而是捏在手中的兩萬吳軍俘虜——這些都是孫權心頭肉,要鄧芝以此為要挾,謀得最大的好處。

上層意動,下麵人的工作自然好展開許多。

事到如今,雙方爭論的核心,還是俘虜交換問題。

步騭希望能夠以一換一的方式,隻用關羽的兩萬荊州舊卒,換回自家兩萬俘虜,錢糧賠償方麵倒是好說;

而法正透露給鄧芝的理想價碼,是除了關羽在江陵練得兩萬大軍外,還要將其家屬換回來,並要求吳軍賠償軍糧三十萬石。

兩人都是才智非凡、口才出眾之輩,一門心思要為自家謀奪最大的好處,一時唇槍舌劍,爭執得十分激烈,但到關鍵時點皆又寸步不讓。

反而在領地問題上,雙方皆十分默契地閉口不談。

對於劉備而言,此次東征盡管將以糧盡兵退告終,但並不意味著不會卷土再來。他可不願在議和文書中確認了荊州各郡的歸屬,免得失了下次出兵的借口。

而對於孫權而言,三郡大部分已經收入囊中,算是既得利益,這樣一來,劉備不提,他更是不會主動提及。

談判向來艱苦,由是,兩人這一談,便接連談了三日。

這幾日,漢軍為增強談判桌上的說服力,對吳軍營寨的包圍還在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