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領著薑維來到書房安坐。
落座間隙,薑維放眼打量,但見書房內幹幹淨淨,並無名貴的字畫裝飾,唯有案幾側首置這一隻造型古樸的花瓶,瓶內插著的幾株橫斜清淺的桃枝。但即便是如此隨意的搭配,也自成點綴;和口著鼻間那一縷似有若無的檀香味,已足夠令人生出素雅淡然、心曠神怡之感。
等童子重新奉茶後,薑維抱拳道:“休沐之日叨擾先生,當真不該。”
諸葛亮笑道:“你我日後須常常見麵,實在不必拘禮。隻是,伯約此來,不會隻是為了引薦德衡這個大才吧?“
薑維頷首道:“不錯,還有一事正要向先生討教。”
稍微頓了頓,繼續道:
“如此,請恕在下直言了。尚書令去世前夕,在下一直隨侍在側。尚書令臨終遺言,荊州不可再圖,他唯一的遺願,便是希望先生能夠勸服主公,放棄東顧,一心北伐,以圖後效。”
諸葛亮聞罷,歎道:“事已至此,吾如何不知荊州歸屬已成定局?吾亦定當盡心竭力,穩住同僚,扶保大業。至於北伐一事,伯約盡可放心,關雲長命喪曹操之手,主公心中恨極曹魏,定會壓服朝中其他意見,矢誌北伐的。“
薑維道:“軍師深明大義,在下當真佩服。此外,關於荊州百姓的安置,不知朝中是否已有定論?“
諸葛亮奇道:“哦?伯約對於民生也有涉獵?若有什麼想法,還請直抒己見。”
薑維坐直了身子,抱拳道:
“在下以為,主公與軍師所欲者,乃是編戶齊民,朝廷借此獲取賦稅、徭役和兵役。隻是若要安置十萬百姓,少不得要在蜀郡開墾新田五十萬頃。且不提其間人力物力之損耗,單單就時間而言,沒有三五年的淤土肥田,荊州百姓根本做不到自力更生。倘若朝廷亦無法妥善接濟,這些百姓為求果腹,隻得投靠世家豪族以為佃戶。如此一來,豈非平白便宜了世家豪族,而與朝廷之初衷背道而馳了麼?”
他不知道這麼說話會不會太過於直接了一些,甫一說完,便抬頭覷向諸葛亮。
諸葛亮先是麵露訝色,隨後微微一笑後,問道:“那依伯約之見,如何安置才是正途呢?“
薑維知道他這句話半是谘詢,半是考教,當下振奮精神,繼續道:
“維以為安置荊州百姓最佳的地點,莫過於漢中!”
“漢中轄南鄭、褒中、沔陽、成固、蒲池、南鄉、西鄉七縣,其地山環水繞,氣候溫潤,土地肥饒,多有利於農業墾殖的河川平原和丘陵平壩,與關中、蜀中並稱富饒,可養甲十萬,安置區區十萬百姓自然不在話下。”
“昔日五鬥米張魯治漢中,實行善政,閉關墾殖,由是漢川之民,戶出十萬,財富土沃。此前曹操於漢中之戰戰敗,雖盡遷漢中百姓,而沃土尚存,足以安置十萬荊州百姓。如今已是三月,若百姓及時遷徙,尚來得及趕種今年的春糧。如此一來,朝廷隻需花費一季之資,便可盡獲十萬編戶齊民!”
“再者,大軍若要行北伐之舉,糧草供應乃是生死攸關之事。雖然蜀中沃野千裏,盛產糧粟,可惜路途遙遠,關隘險阻,糧草轉運著實困難。不過,荊州百姓若在漢中練兵積穀數年,不僅能夠就地解決部分給養,還可以減少朝廷巨額運轉之耗費,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此,豈非一舉兩得乎?”
諸葛亮聞罷,大笑道:“伯約與吾之所見,可謂不謀而合矣。”
他邊說,便從案上取出一冊竹簡,朝薑維招了招手,示意來看。
薑維上前接過一看,但見竹簡上首標題為《置荊州軍民於漢中表》,他旋即翻開竹簡,仔仔細細閱覽了一遍。
表做所載的內容正是諸葛亮建議劉備將荊州軍民安置到漢中一事,理由與他方才所言差不多,但字裏行間依據之充分,數據之詳實,卻是遠遠超過薑維所知了。
譬如,表中對漢中有多少舊田,張魯開墾了多少新田,有多少鐵礦,有多少可供利用的水利設施,這等數據亦一覽無餘,十分詳實。
表中還表具呂乂為督農,行農事輔導之職,並建議派遣司金中郎將張裔至漢中重新經營漢武帝時期設置、卻一度中斷的沔陽鐵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