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涼州上士(1 / 2)

得了鼓勵,薑維清了清嗓子,繼續講述此策的第三個好處:

“關隴、涼州之地因長期戰亂,戶口大減,世家之實力亦消亡殆盡,田地大量荒蕪,情形與漢中大致相同。換言之,即亦具備實行此政的條件。隻消朝廷在漢中成功試行此田製,此政便可在關隴、涼州逐一複製。”

“在下要說的這第三樁好處,便是此田政可使關隴、涼州百姓歸心,屆時,關西百萬百姓不複為魏之所有,更是漢之百萬百姓!一俟朝廷出兵北伐,兵鋒所向,關隴、涼州不僅可傳檄而定,更能在短時間內聚起數萬大軍!”

聽到這裏,諸葛亮已然明悟。

他倏地想起周王文與薑太公的一段對話。

當時周文王問計於薑太公:如何才能使天下百姓歸附?

薑太公答道: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萬民之天下。同天下人之利者,得天下;將天下之利獨占於一人之私者,失天下。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他主政多年,哪能不知道民心是何指也?

所謂民心者,其一,由官府保障其人身安全;其二,便是土地田畝之利。

諸侯混戰之時,曹魏給了中原百姓人身保障,百姓已屯田反哺之,得以定鼎中原;而今天下已經三分,百姓的生活相比較於以往的朝不保夕而言,已經安定上不少。

在這種情況下,大漢若要戰勝曹魏,則必須從“同天下人之利”一道著手。

倘若有朝一日北伐成功,朝廷恢複關隴、涼州的統治後,那麼薑維所言的田製,確實可以做到利與民享,定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讓百姓感念善政,心向大漢。

如此一來,朝廷不僅可以減少彈壓民情的駐軍,還能通過多授其田,將魏國之郡兵、民壯盡數化為己用。

想到這兒,諸葛亮再藏不住內心激動,豁然起身,問道:“此田製何名?”

薑維抱拳正色道:“謂之均田製!”

諸葛亮聞罷,一言不發,重又坐回案前落筆疾書。

薑維見狀,情知已經打動諸葛亮,不由露出一絲笑來。

均田製是由距離此時二百六十五年後的北魏孝文帝始倡,至唐朝前期一直實行土地的製度,按人口分配,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後歸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後還給官府。

他身為穿越之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深知後世對該製度的評價。

後世肯定均田製對農業生產的恢複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有利於依附農民擺脫豪強大族控製,轉變為國家編戶,使政府控製的自耕小農這一階層的人數大大增多,保證了賦役來源,從而增強朝廷之集權。

均田製對後代田製也有很大影響,先後為北齊、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時間長達三百多年,為隋唐一統天下,締造盛世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北魏孝文帝時期,北朝時承接了五胡十六國戰爭頻繁造成大量人民喪生,產生大量荒地,政權內憂外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與此時之蜀漢何其相似。

而蜀漢在漢中擁有大量荒蕪的無主田地,正是實行此田製的先決條件。

眼看諸葛亮堪堪書就,剛剛放下手中毛筆,薑維乘勢又道:

“嚐聞軍師隆中對,有‘西和諸戎,南扶夷越’一說。以在下之見,漢中毗鄰武都、陰平,曆來為胡漢交界混居之所;從武都出發,再往西過隴西、金城二郡,便可到湟源(青海湖附近)西羌發源之地。軍師此番經營漢中的同時,不妨將‘西和諸戎’一事提上日程。”

諸葛亮此時已經對薑維十分欣賞,聞言露出期待神色,笑道:“哦?願聞其詳。”

薑維早已理好思路,當即郎朗道: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於赤壁慘敗後,開始對關中用兵。他在大破關中聯軍之後,撤軍返回,又命令夏侯淵督眾將繼續西征。”

“夏侯淵乃魏之名將,兩年內,逐馬超、破韓遂、滅宋建、橫掃羌、氐,虎步關右,靠一己之力,幾乎將涼州一帶逐一平定。但他在威震羌胡的同時,造成殺孽過盛,涼州羌胡莫不欲生啖其肉。”

“又兼曹操漢中之戰新敗,強行遷移漢中、武都一帶漢胡軍民至關隴喬居,導致當地百姓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者不計其數,羌人對魏之怨恨由來久矣。”

說到這兒,他稍稍頓了頓,語氣一變,又道:

“正所謂敵人的敵人,可為朋友。我方左將軍馬超素得羌胡之心,在下以為,可在經略漢中的同時,借助左將軍過往之威名,向西聯絡關隴、涼州各支羌種,以為北伐之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