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3 / 3)

地震使許多群眾受傷,當天下午6點,大量的傷病員通過120分別送往市人民醫院和中醫院,為了預防發生餘震,兩個醫院都在門前搭建了防震棚。為了確保醫院能正常開展工作,他奉上級命令,24小時不間斷在醫院救治區巡邏。巡邏期間,他吃不好,睡不好,累了在車上休息片刻,餓了就啃幾口方便麵,渴了就喝幾口礦泉水。他說:“這幾天我們感覺是很累,但是看到那些傷病員一個個康複出院,覺得這累是值得的。”

記得有一首歌中唱道:“昨天所有的榮譽,已變成遙遠的回憶,再苦再累,也要堅強,隻為那些期待眼神。”這話用在蘇龍身上是再合適不過了,說願他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更大的成績。

早就聽說康縣交警大隊的宣教工作搞得有聲有色,連續3年獲隴南市交警係統目標管理考核安全宣傳單項獎,2005年還被省公安廳政治部評為“五進”宣傳活動先進單位。該大隊的宣教工作是如何搞得呢?帶著這個問題,2008年7月19日,我們“1號交警”采訪組一行四人來到康縣交警大隊,對負責宣教工作的李成祥交警進行了采訪。

李成祥是交警部門的一名老兵,今年已是59歲的人了。戴著一副深度眼鏡,精神矍鑠。當我們問起如何搞好宣教工作時,老人若有所思地說:“首先要做到‘三勤’,即腿勤、口勤、手勤。腿勤就是要不怕跑路,不辭辛苦,不管刮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經常要深入企事業單位、邊遠農村宣講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要求人人遵章守紀、安全出行;口勤就是不怕麻煩、不厭其煩,對機動車駕駛員、中小學學生、公路沿線村民作耐心細致地解釋,尤其對群眾提

出的問題更要重視,決不能敷衍了事;手勤就是要親自製作宣傳標語、宣傳圖版和宣傳材料,不能等待觀望。”

他繼續說:“當然,搞好安全工作,光靠自己是不行的,還得靠上級領導的重視和大隊領導的支持。支隊宣傳科科長王篤忠自地震發生以來,先後四次來到大隊指導宣教工作。劉劭大隊長和教導員王紅中、孫笑副隊長十分重視宣傳,在設備、經費、車輛上給予大力支持。沒有領導的大力支持,搞好宣教工作是不可能的。”

5.12地震發生後,康縣許多房屋倒塌無法入住,村民和居民在公路兩旁搭建帳篷,直接影響了道路交通安全。針對這種情況,李成祥深入防震棚挨家挨戶宣傳交通法規,並散發《抗震救災,莫忘交通安全》,要求城區內搭建了避險帳篷的群眾,出行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注意避讓來往車輛,管好自己的孩子,夜間按時休息;機動車駕駛員要自覺遵守交通法規,城區內減速慢行,注意避讓來往群眾,不酒後駕車;摩托車駕駛員要自覺佩帶安全頭盔,不超速行駛,不搭載不滿12周歲的兒童。許多群眾收到宣傳材料後,自覺遵守交通規則,從而避免了意外事故發生。

為了創建平安奧運、和諧奧運的良好氛圍,6月25日,康縣交警大隊在城關西街社區開展了“平安迎奧運,有序交通我參與”為主題的宣傳日活動。活動中,李成祥緊緊圍繞抗震救災工作開展活動,和居民、司乘人員進行“麵對麵”交流,散發宣傳資料、講解事故案例展版、分析事故成因,宣講超員超載、無牌無照機動車上路、摩托車超員以及駕乘摩托車不戴頭盔等違法行為的違法性和危害性,讓大家從血淋淋的事故案例中得到啟發和教育,最大限度減少奧運會期間發生大事故的可能性。

李成祥十分重視對中小學的安全教育,他通過反複推敲,認真總結,自編了一本《小學生交通安全常識》的小冊子。這本小冊子語言淺顯生動,朗朗上口,道理深入淺出,受到小學生和家長的歡迎。如“十字路口紅綠燈,一閃一閃像眼睛;紅燈亮了停一停,綠燈亮了再通行。”“路這邊、路那邊,中間連著斑馬線;橫過道路裏邊走,平平安安到那邊。”這些流暢的順口溜,最適宜兒童閱讀,不僅能增加知識,而且可以了解交通規則,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

李成祥還自備教案,經常深入中小學校上交通安全課。他用鮮活的案例、生動的語言講解交通安全的重要性。麵對這些鮮花般的孩子們,他沉痛地說:“大量的車禍讓人觸目驚心,血的教訓在提醒著我們。每當看到中小學生出現交通違法行為時,我們就會感到十分痛心;每當看到中小學生發生交通事故時,我們就會感到萬分難過!”這些話語深深地打動了每一位學生,學生們紛紛表示,一定要遵守交通安全,不讓悲劇上演。

他對中小學生語重心長地說:“你們精力充沛,但不要狂奔亂跳;你們身手敏捷,但不要斜穿猛拐;你們熱情似火,但不要亂闖紅燈;你們團結友愛,但不要摩肩搭背;你們助人為樂,但不要單車搭人。”這些語言緊緊抓住中小學生的行為特點,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李成祥在一次運動會閉幕式上說:“安全,無疑是我們對自己、對家人、對他人、對社會所要承擔的最大責任;安全,也無疑是我們對家人、對朋友、對所有你牽掛的人最大的祝福!”

定期培訓駕駛員是搞好交通安全工作的重要內容,李成祥每月25日定期召開駕駛員交通安全培訓會議。他親自為學員宣講“保持安全距離”、“使用安全帶”、“減速禮讓”、“酒後不駕車”等安全常識和“遵守限速規定”、“謹慎變更車道”、“注意觀察前方”、“不上路肩行駛”等安全行車準則,提高了駕駛員的安全意識,有效地減少了事故發生。

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同事們都說李成祥是一個勤學習、善鑽研,對工作任勞任怨,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的好同誌,他是大家的好榜樣。

李成祥是老讀書人,以前從未接觸過電腦,自從辦公室配備了電腦後,他發誓要學會電腦基本操作。為了熟記漢語拚音,他在書店購買了一張漢語拚音字畫,掛在牆上,每天上班後默誦讀背。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他已學會了電腦的簡單操作,會打常用的字,會繪簡單的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他會熟練操作電腦的。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李成祥深感到時間的倉促,生命的寶貴,盡管他已是快退休的人,但還是為交通安全工作發揮餘熱,他將用自己的行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王篤忠是隴南交警支隊宣傳科科長,他從事過炊事員、夥食管理員、會計、人秘科副科長等工作。1976年12月,年僅16歲的王篤忠高中畢業後,便到武都地區行政公署當了一名炊事員。當時,上大灶的人很多,有兩三百人。大灶的夥食管理員叫牛炳成,天水人,人很老實,幹活很勤快,人們都叫他“老牛”。每天早上,老牛常常是第一個起床,然後到大灶仔細查看麵袋子、菜籃子,看蔬菜的品種齊全不齊全,麵粉還剩多少,蔬菜還剩多少。為了減少開支,老牛每天親自拉著架子車送水送麵送菜。這種默默無聞、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深深感染了王篤忠,他決心要把老牛的先進事跡用自己的筆寫出來。通過構思醞釀,王篤忠寫了一篇人物通訊《夥管員老牛》。寫好後,他又反複修改了幾遍,並用粉筆抄寫在黑板報上。令他始料未及的是,這篇小東西竟然在行政公署產生了很大的反響。許多職工說:“一個大師傅能寫出這樣的文章,比那些成天坐辦公室的人還強!”一件小事有時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這件小事使他認識到宣傳工作的重要性,從此,便對新聞宣傳工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業務工作之餘,他常常采寫新聞報道向報刊投稿。由於他在新聞宣傳工作中成績突出,1999年6月,組織上任命他為隴南交警支隊宣傳科副科長,2003年5月任宣傳科科長。

人生價值的實現在於真正找到自己的坐標。王篤忠在新聞崗位終於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標,他可以盡情揮灑自己的才情了。他深有感觸地說:“宣傳工作是一項軟投資,看似不直接產生效益,但是經過長期不懈地努力,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和大多數災民一樣,王科長對這次大地震也是心有餘悸。5月12日中午,他和朋友們到外麵飯店一起會餐。2點16分,他回到家裏,剛打開電腦,突然感覺有一些輕微的震動,他沒有在意。屏幕剛打開,又看到電腦在搖晃。正打開網頁時,第三次地震發生了,這次與上麵兩次大不相同。地麵發生劇烈震動,電腦顯示屏衝向他的胸前,他抱住電腦,重新扶正。這時,他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扶著牆壁向門外走去,客廳的古董、花瓶摔在地板上,發出巨大的響聲。他知道往樓下跑已經來不及了,這時,地震停了。他站在陽台上放眼南山,整個南山烏煙瘴氣,煙塵滾滾,好像發生火災一樣。家裏電視機移動了有1米,差點摔在地上,電冰箱搖著轉了向。他立即給妻子打電話,由於通訊中斷,怎麼也聯係不上。

他很著急,徑直去了單位。辦公樓過道脫落的牆皮到處都是,房子出現了細小的裂縫。下午3點,省交警總隊宣教處打來電話,詢問地震損失情況,他詳細做了彙報。剛彙報完畢,人秘科通知他參加抗震救災緊急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成立了抗震救災臨時指揮部,王科長具體負責宣傳報道工作。下午他蹲守在帳篷裏,給總隊和下麵基層大隊上傳信息。

從5月13日開始,全市城鄉公路沿線和街道兩旁群眾紛紛搭建帳篷,城區內車輛亂停亂放,超速行駛,機動車高聲鳴號,駕駛摩托車不戴安全帽,孩子們嬉戲打鬧現象十分突出。針對這種情況,王科長起草了《抗震救災,莫忘交通安全》的宣傳單,呼籲廣大市民出行注意交通安全,注意避讓車輛,管好自己的孩子,夜間按時休息;機動車駕駛員朋友,在抗震救災的關鍵時刻,注意避讓來往的車輛,不準酒後駕車,嚴禁在城區亂鳴喇叭,非緊急任務的專用車輛嚴禁亂鳴警笛警報,不準占用機動車道停放車輛、幹擾過境物資運送車輛通行;摩托車駕駛人員請自覺佩帶安全頭盔,不準超速行駛,不得搭載不滿12歲的孩子,城區行駛須減速慢行,注意交通安全。王科長帶領宣傳科的同事們,挨家挨戶,將一萬多份宣傳單送進帳篷,他們還出動20名交警,在車站、廣場、長江大道上散發、張貼宣傳單數百份,這一活動有效地維護了交通秩序,防止了意外事故發生,得到市上領導的表揚。

玉壘坪村位於文縣玉壘鄉境內,這裏山大溝深,自然條件艱苦,受災情況嚴重,市政府確定隴南交警支隊為對口幫扶點,支隊先後派出10名警官到該村幫扶點駐村。6月11日,支隊派王科長和人秘科趙科長到玉壘坪村開展幫扶工作。他們幫助災民修建房屋,拓寬公路,清理垃圾,搭建帳篷,運送救災物資,免費送方便麵和礦泉水。最讓他難忘的是幫助一位老奶奶的故事,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老奶奶姓袁,他家的房子在地震中嚴重受損,成為危房。麵粉、大米等食品和生活用具全壓在廢墟裏,老人生活無著落。為了活下去,老人把一些零星的食品找出來充饑,又從廢墟裏艱難地掏出了碗筷等生活用具。一天,天下大雨,老人患了重感冒,臥床不起,王科長走進老人的帳篷,仔細詢問了病情,便冒著大雨、踩著泥濘為老人買藥。又冒雨返回帳篷裏。他給老人倒了水,扶起老人服藥。老人很是感激,王科長說:“為村民做點事是應該的,農民本來是我們的衣食父母。你的兒子為了大多數人的幸福,不能回家照顧您,您就把我當成你的兒子吧!”老人聽到這樣的話,眼眶濕潤了。

後來王科長得知,老奶奶是深明大義之人。地震後第五天,兒子來看她,老奶奶大怒,嗬斥兒子說:“那麼多人需要你管,你卻來管我這個老太婆。我已是快進土的人了,管我有什麼用!”老奶奶一頓訓斥,兒子立即返回單位,積極組織受災群眾生產自救,重建家園。

這件事在玉壘坪村迅速傳開了,省電視台的記者聞訊而來,要采訪老奶奶,沒想到老奶奶說:“你們采訪我什麼,我又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情。你們要想采訪就到偏遠山區去,那裏有許多先進人物,不能為大家所知道。再說了,兒子就要為大家服務,就要比別人付出得多!”老人的一席話,使記者們大為感動,都唏噓感歎,這山溝裏竟然還有這樣深明大義的人。

王科長和趙科長在玉壘坪村蹲點10天,每走進一頂帳篷,都能感受到村民對他們的熱情。那幾天由於經常下雨,帳篷裏很潮濕。村主任他爸背著一捆柴給王科長和趙科長。老人早已步入古稀之年,佝僂著背,吃力地背著柴來,他們很是感動。老人還說:“帳篷裏很潮,你們生上火,把帳篷暖一下,這樣睡覺就舒服了!”這一切的一切,都讓他們深刻地感受到魚水深情。

對王科長的采訪快結束的時候,7月15日17時53分,突然發生餘震,桌子和電腦在搖晃,我們靜坐了一陣,地震停了。王科長說:“自從汶川發生大地震以來,武都地區餘震不斷,大家都習以為常了,所以不感到害怕了!”

(本章部分內容為魯速、沈文輝、何寧、司緒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