坍塌的日子裏,踩著震波前進

2008年5月13日,中國作家協會在“致抗震救災第一線作家的慰問信”

中號召中國作家,不能“在抗震救災這場特殊的戰鬥中”缺席!並號召我們“及時用筆記錄抗震救災過程中黨中央領導億萬人民眾誌成城抗震救災的英雄壯舉,用文學的形式生動反映抗震救災中湧現出來的感人事跡和偉大精神……”

2008年5月19日,甘肅省文聯給全省文藝工作者發出了倡議書。倡議書指出:“生活是創作的唯一源泉,這場抗震救災鬥爭定會寫入我們的曆史。這期間湧出的無數感人故事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英雄人物,既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也是我們謳歌的對象。我們衷心希望全省廣大文藝工作者能在這場偉大的鬥爭中去發現、去感悟、去捕捉,為創作尋找源泉,為人民而歌,為偉大的精神發出我們的禮讚。”

緊接著,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省文聯等單位在蘭州舉行了大型賑災義演、大型詩歌朗誦會、“情係災區^甘肅省書法家義捐活動”等抗震救災活動。在甘肅省大型賑災義演現場,共收到捐款6709.69萬元、物資2789.4萬元;甘肅省書法家協會常務副主席翟萬益先生,當場將義捐活動的善款12萬元人民幣捐給了甘肅省慈善協會……

“人民養育了作家,在國家和人民遭此大難的時候,作家不能缺席!”(鐵凝語)“我們是人民的兒女,我們是人民的歌者,我們應當盡快行動起來,投身到這場偉大的鬥爭中,並在這場鬥爭中去升華我們的情感,豐富我們的靈感,奉獻我們的愛心,貢獻我們的力量。”(《甘肅省文聯給全省文藝工作者發出的倡議書》)

所有這一切,都深深地感動著我。地震之後,我也力所能及地為抗震救災做了一些工作。

首先,5月13日,也就是地震發生的第二天,我作為某企業報的主編,策劃了一次企業員工為災區人民捐款的活動。從公司機關到一線員工,都紛紛解囊,踴躍捐款,在短短的1個小時時間裏,我們一共捐了3萬元(我本人捐了500元)。5月14日,甘肅省民革組織我們全體民革成員為災區人民捐款,我又捐了1000元。之後,我再次以作家的身份先後兩次為災區捐款1100元。我先後4次為災區人民捐款共計2600元。

其次,我在給大學授課之餘,利用4天時間(5月22日至5月26日)到甘肅隴南地震災區采訪,寫出了《地震,留給作家的是什麼》等文章,發表在了《作家通訊》《甘肅文藝》《駝鈴》等報紙雜誌上。

第三,為了迎接從地震災區歸來的記者們,我又以《鑫報》首席主筆的名義聯合上海綠穀集團、《鑫報》編輯部、“1號交警”編輯部,從上海調來了4台遠程經絡診斷儀和10萬元的中藥藥品,為那些第一時間到達災區投入戰鬥而又積勞成疾的記者們免費服務,並為他們免費提供了一個療程的中藥藥品。在短短的3天時間裏,平均每天有近百位記者前來接受檢測。在這次活動中,上海綠穀集團為記者朋友們贈送“綠穀”中藥藥品達10萬元。

第四,6月12日,我接到《文學報》社和甘肅省作家協會呼籲“向災區學校圖書館捐贈本人著作簽名本”的消息後,異常激動,同時,不由得為災區人民,尤其是青少年朋友們而感到高興。是的,災區人民雖然經曆了一場空前的劫難,但全國人民正在幫助他們走出了災難的陰影。如果一位作家的一本書,還有親筆提的一句話,能給以他們中的某一位以希望的話,那麼,全國的作家都行動起來,就會點亮無數災區人民的心燈。這些年來,我出版了近30本著作,那時手頭隻有幾種幾本,如果寄出去的話,感覺不能表達我當時的心情。我想把我出版過的全部著作,一本不少地寄給災區人民。為此,我跑了好幾家書店,又聯係了幾家出版社。最後,我湊了23個品種共33本著作,價值近千元,寄給了上海《文學報》社。

第五,從2008年7月10日至2008年8月29日,我自費組織了一支5人小分隊重返地震災區,在災區進行了為期50天的采訪。這項工作,得到了不少領導和朋友們的大力支持。他們是:中國作家協會陳建功副主席、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張瑞民副部長、甘肅省作家協會魏珂主席、甘肅省公安廳交警總隊王維和總隊長及王金平主任、《甘肅公安》雜誌祁正華主編及陳立先生等領導以及好師長好朋友翟萬益、潘映海、劉滿才、王俊輝、司緒……

50天裏,我們走進了隴南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甘南藏族自治州公安局交警支隊、天水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和四川省青川公安局交警大隊。在4個支隊有關領導的陪同下,開始了對地震災區交警抗震救災工作的采訪。

我是抱著決心寫出交警在大災麵前,先公後私、先人後己、大智大勇、無私無畏的精神以及他們在工作、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的決心才出發的。

中共隴南市委書記王義在接受我采訪時說:“大地震之後,我多次在堵塞的道路現場見到交警,他們一方麵疏導交通,一方麵幫助清理路麵……在保證暢通方麵,他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這次突如其來的災難中,我們災區交警所表現出來的臨危不懼、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的精神,充分體現了災區交警的政治素質和戰鬥精神。實踐證明,這是一支特別能戰鬥的隊伍!”甘肅省公安廳交警總隊王維和總隊長說:“地震雖然過去了,但交警是一部說不完的故事,永遠沒有結尾。”我很讚同他的說法,這裏的餘震還在繼續,工作和生活也在延續,交警的故事隨時都會添加新的內容。

在地震發生的一刹那,驚慌失措的群眾在第一時間裏看到的是交警,他們感到有了主心骨;在地震造成次生交通事故的現場,傷員們苦苦盼來搶救他們的第一支隊伍是交警,他們感到政府在關鍵時刻沒有忘記他們;在倒塌的廢墟裏,及時前來救援群眾的仍然是交警……交警的臉上讓日曬風吹鍍上了紅褐色;交警的小腿讓經年累月的站立造成了靜脈曲張;交警的胃因為饑一頓、飽一頓,患上了胃潰瘍……交警在惡劣的環境裏為運送物資的車輛開道的驚險經曆;交警在冰天雪地裏用愛為南來北往司機們“鋪路”時的心靈體驗;交警飽嚐被老百姓誤解的委屈,被違法當事人謾罵甚至毆打的屈辱……這一切,都日複一日、月複一月、年複一年,自然而然地發生著,而交警也在理所當然、屏聲靜氣地忍受著。交警知道,他們守護的不僅僅是大道的平安,也在守護著人民生命的安全。他們肩上的責任重於泰山。所以,受點委屈,甚至是屈辱,那又算得了什麼呢?在這個世界上,難道還有比人民生命更為寶貴的東西嗎?

直麵地震災區交警,我們手中的筆沉甸甸的,我們需要一支沉靜的筆來陳述,是為了更好地反映一種真實。這種真實就是交警生活、工作的真實。他們有家,當他們的小家置於人民這個大家時,他們把個人的享受和家庭的幸福放在了後麵;他們有愛,當他們的小愛置於國家和人民的大愛時,他們會義無反顧放棄自己即得的利益。

當生命之花絢然綻放時,人們啊,請記住那些為嗬護這些花朵而奉獻出了一切的交警。甘南、隴南,天水,青川是美麗的,地震災區的交警守護的不僅僅是美麗的山山水水,還有比美麗更可貴的東西。當一切都與平安對等時,世界會永遠安寧,而在烈日苦雨、嚴寒酷暑、高風月夜下,屬於交警的那顆星,都會努力地閃耀著光芒。災區交警和全省、全國交警一起,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會唱著同一首歌,那就是平安之歌。

特別感謝以下六位同誌,他們陪同我到地震災區去采訪,提供素材,校對文稿……幫助我做了不少工作。他們是:甘肅作家協會會員魯速,“1號交警”副主編元戎,《甘肅法製報,交通與暢通》專刊主編何寧,甘肅省平涼市交警支隊崆峒區大隊司緒,甘肅作家協會會員沈文輝,《甘肅經濟日報》記者韓小玉。

陳玉福

2008年11月30日於北京

編後記

甘肅省平涼市交警支隊崆峒區大隊司緒

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28分,四川汶川縣發生震驚世界的8.0級特大地震,曆史的畫麵在那一瞬間定格,世界的目光在那一瞬間聚焦。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將如何應對這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成了全世界矚目的焦點。隴南,這個被地質學家李四光稱為“寶貝的複雜地帶”的“隴上江南”,如同汶川的裙帶,在地震中被一同撕裂,它的裂口就在碧口。碧口是這次地震中受災最嚴重的地方,是甘肅的震中心。在碧口,有我的警校同學,還有我的同行和戰友。大地震發生了,他們的情況怎麼樣了呢?我真想到隴南去看一看,去看看我的同學和戰友們。然而,作為基層交警,我的工作特別特別的忙,我根本不可能前往。

就在這個時候,我得知著名的“1號作家”陳玉福先生要去甘南、隴南地震災區實地采訪一線交警。開始時,我吃了一驚。緊接著就被陳先生的行動感動了,他寫過《1號通緝令》《1號罪案》《1號會議室》《1號專案組》《1號檢察官》等一係列的優秀長篇小說,刑警、治安警、緝毒警、檢察官、法官全寫過了,唯獨沒有寫過交警。如果陳先生能為我們交警寫一部《1號交警》那肯定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我們可以通過陳先生的《1號交警》來了解地震災區我的同學們、戰友們的抗震救災情況了。因為,地震以後的多少個日子,我都在通過電視、網絡、報紙雜誌等媒體關注著那裏的災情,關注著那裏抗震救災的人們。我渴望搜尋到他們的影子,我的同行一一交警的影子,我知道他們和許多人一樣在抗震救災的前沿陣地。但是,很少發現,哪怕是點點滴滴。我知道,在這個特殊的日子的,我們的媒體在不遺餘力地展現著這個世界上最可愛的人,但是,媒體同樣也疏忽了許多最可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