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間接批評的藝術(1 / 3)

有一位老師在講課時,發現學生甲不遵守課堂紀律,找學生乙講話。這位老師並沒有直接批評學生甲;也沒像其他老師那樣提問學生甲,而是叫學生乙站起來念段課文。學生甲沒了講話對象,同時也意識到老師的間接批評。自然就專心聽課了。

還有一位聰明的媽媽,當她那上幼兒園的兒子做錯事還不認錯時,她總是耐心地坐下來講個小故事給兒子聽。故事裏總有個孩子或者什麼動物做了類似的錯事。講完後,媽媽就問兒子:“故事裏那個孩子(那隻動物)錯在哪裏?兒子按照媽媽的引導去批評故事裏的孩子或動物。過了一會兒,兒子領悟道:“媽媽,剛才我也做錯了事……”

間接批評的藝術有時也可以用於對付壞人,不至於在危險的道路上越滑越遠。況且,有的壞人十分凶狠,你間接批評他比起直接訓斥他來,可能會減少他的凶氣,有利於你的自我保護。鄭板橋吟詩驅賊的故事就是個很好的證明:晚年的鄭板橋辭去官職後“一肩明月,兩袖清風”,帶了一盆蘭花和一條黃狗回鄉隱居。一天晚上,天寒月黑,風雨交加,鄭板橋輾轉難眠。這時,一個小偷溜進了他的屋子。鄭板橋察覺後,略加思索低吟道:“細雨清風夜深沉,粱上君子進我門。”小偷這時已走近床邊、聞聽此盲不禁大吃一驚。接著,鄭板橋又吟道:“腹內詩書存於卷,床頭金銀無半文。”這時小偷已確信鄭板橋的話是說給自己聽的,趕忙轉身出門。小偷剛來到門外,又聽裏麵說:“出門休驚黃尾犬”。小偷想,那我就逾牆而去。小偷正想上牆,又聽到“越牆莫損蘭花盆。”小偷一看;果然牆頭有一盆蘭花,於是翻牆時細心避開。小偷的腳剛著地,又聽得屋裏傳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著月亮趕豪門。”小偷自覺羞慚,飛也似的逃走了。

向領導進言時,若直接予以麵責,勢必會給領導帶來難堪,甚至會激怒領導;而若能以喻講言,暗明其理,循循善誘之,你的話可能容易被領導接受。

戰國時期,齊、魏二國長期爭戰。有一次,齊國想討伐魏國。淳於髡覺得此時伐魏,對齊國很不利,於是極力阻止此次交戰。他對齊威王說:“韓國的黑犬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了;東郭的狡兔是四海之內最敏捷的兔子了。韓國的黑犬追逐東郭的狡兔,圍著山跑了三圈,騰越過五座山,兔子盡力往前跑,狗竭力在後麵追,狗和兔都跑得精疲力盡,雙雙死在那裏。一個農夫見此情景,不費吹灰之力,獨占其果。如今,齊、魏兩國已經相互爭戰了很久,雙方實力相當,長期爭執不下,長年的戰爭,使土兵們困苦不堪,人民精疲力盡,生活得不到保障。我很擔憂,我們兩國長期交戰的結果,就會像那狗和兔一樣,雙雙死於疲命,而那強大的秦國卻來坐收農夫之利。”淳於髡很善於用隱語指出齊威王在處理政事上的失誤,具有很強的說服力。齊威王聽後,覺得淳於髡說得言之有理,於是取消了伐魏的想法。

所以,如果你想說服他人,間接提出他人的錯失,要比直接說出口來得溫和,且不會引起別人的強烈反感。

批評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批評之前就一定要做細致的調查研究,查清事實真相,分清錯誤的大小和危害。批評者在批評他人的同時,也要經得起群眾的評判。

理智可以準確判斷正確與錯誤,理智可以化幹戈為玉帛,理智可以變被動為主動,理智可以使死棋中有活招。

理智通常是指控製自己行為的能力,是知、行的有機結合;成熟是指思想和行為發展到完善程度,是知與行的完美統一。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說,理智是成熟的體現。

理智可以準確判斷正確與錯誤。知是行的前提,思想是行動的指南,不明事理,行動就會失去正確的方向。對事物的準確認知和科學的判斷,是正確行動的前提和基礎。而對事物判斷往往來源於冷靜的思考和深入的分析,而不是“見風就是雨”的膚淺妄斷。有一則故事叫“拔纓而恕”,講述的是楚莊王賜群臣酒,日暮酒酣,燈燭滅,乃有人引美人之衣,美人將其頭盔上的紅纓拔下,要莊王立刻上燈查辦。莊王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酒後失態情有可原,況且是我請將士們飲酒,怎能因此辱士顯婦呢?於是,莊王大聲命令:“今日與寡人飲酒,不絕冠纓者不歡。”大家拔掉紅纓,再點上蠟燭飲酒,這時,群臣百餘人皆摘掉冠纓,繼續盡興暢飲狂歡。第二年,楚與晉戰,莊王被敵人包圍,有一名將領奮不顧身地將莊王救了出來。莊王很奇怪,就問他:“我平日待你不是很好,你為什麼要拚命救我?”那位將領回答說:“上次飲酒失態,莊王饒恕了我,我這條命就是莊王的,我要拚死保衛莊王。”故事中的莊王處事是非常理智的。試想一下,他當時如果為紅顏而衝冠一怒,又是什麼結果?但他並沒有草率行事,而是冷靜地分析了犯錯誤的人犯錯誤的原因,以及按愛妾的話去做所帶來的後果,從而寬恕了那位將領。他饒了別人的命,別人也就救了自己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