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間接批評的藝術(3 / 3)

由此可見,對人坦誠一定要看對象,一定要講時間和場合。在未真正看清對方的“廬山真麵目”時,宜“對人且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如果不看對象、不講時間和地點地展示自己的內心,不是傻瓜蛋就是神經病。

生活中常見不少人,在旁人看來“城府很深”,難以接近,更難與你推心置腹,且越是經曆豐富、磨難較多的人,越是不容易接近。究其原因,大多是吃過很多“嘴巴虧”後而變得成熟起來的結果。

做人要誠實;待人也要誠實;“巧偽不如拙誠”。

講誠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做人誠實,說話、辦事誠實,待人誠實。

誠實,反映人的品質。古人雲:“思誠者,人之道也。”追求誠是做人向善的表現。

誠實的品質是從小培養的。有位先哲說:“人先學德性然後再學智慧,因為沒有德性,智慧便難以學成。”誠實,在人生中不斷升華。誠實的人的心靈是純潔的。誠實,在社會交往中,時時處處都能讓人感受到。誠實的人,使人感動,無論在何處,想辦何事情,都會得到別人的幫助,把事情辦成。古人所雲“精誠所加,金石為開”即言此理。

講誠實待人,可能有人認為,那要看對象:對誠實的人應當,對虛偽、狡詐、居心叵測的人不應當;還要看場合,看是什麼人辦什麼事。兩軍交戰,對敵軍能講?“商場如戰場”,對競爭對手能講?

從基本方麵看,隻要是人均應以誠相待,這是大道理。對同學、同事、同誌、鄰裏和親戚朋友講誠實,是理之必然;對某些不夠誠實的人講誠實,也是理之必然。因為“誠”能教育人、改造人。《格物聯璧》一書中講道:

“人好剛,我以柔勝之;人用術,我以誠感之。”至於人在戰場和商場之活動,那是屬戰略戰術、鬥智鬥勇;商情保密、市場競爭性質的事,跟參與活動者的德性是兩碼事,其行為並非不誠實。戰爭是政治鬥爭的高度體現。然而,政治亦講誠實的政治,真正的政治家也講誠實。列寧說:“政治上采取誠實態度,是有力量的表現,政治上采取欺騙態度,是軟弱的表現。”“商人無誠實可言”,這種說法似有偏頗之處。商人在國家法律和社會道德所允許的範圍裏運作,講信譽、重質量,是誠實的表現;隻是那些以非法手段製假賣假,做黃、賭、毒買賣,傷天害理.牟取暴利之徒,才是極不誠實的人。人們對奸詐商人的行為是深惡痛絕的,奸詐商人所得到的報應,必定是社會道德的譴責和法律的嚴懲。

誠然,誠實的人對人誠實也應有理智。對被視作坦誠相待的人,其品質如何應作基本的估價。對壓根兒不誠實、不講誠實的人,就不能坦誠。如果對心懷鬼胎的不誠實的人坦誠,就會吃虧上當。有時候,人咬起人來,能讓狗都望塵莫及。因此,在人際交往中,要善於識別人,審慎地與人相處。“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交一個讀書破萬卷的邪士(壞朋友),不如交一個一字不識的端人(正直的人)。”(《格物聯璧》)對於不堪接受“誠實”改造的人,隻有讓其在“虛偽”、“狡詐”的頑石上碰得頭破血流。

誠實與不誠實,是窺視黨風、社風和家風好壞的一個重要方麵。黨的幹部尤其是領導者,虛報浮誇、弄虛作假,是極不誠實的行為,它敗壞黨風,汙染社風。當家長的,說話、辦事不誠實,其直接受害者是他們的下一代。誠實是為政之道,誠實是為人之道。“巧偽不如拙誠。”(《韓非子》)這是誠實做人的真諦。

也許大家都認為,說謊是一種最要不得的行為,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偶爾還是需要些善意的謊言。

不分場合的誠實,不僅會傷害到別人也會傷害自己。善意的謊言不是以利己為目的,這種在適當時候說出的謊言,飽含真誠,散發出溫暖的光輝,能讓說謊者與被"騙"者共享歡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