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成功的途徑(3 / 3)

此理於世界皆同,西方諺語:It is the same old stor of not being grateful for what we have until we lose it,of not being conscious of health until we are ill。大意是說,不到失去的時候,我們不會對所擁有的東西感到珍惜與感激;不到生病的時候,我們不會意識到健康的重要。

追求是一種美,珍惜更是一種美,懂得追求就懂得人生,懂得珍惜就會使人生更加完善。在一定意義上,珍惜比追求更為重要。

當你在最困難的時候,會有人同情憐憫,進而解囊相助,但卻不能產生依賴性。要記住,別人的幫助隻能是成功的條件,自我奮鬥才是根本。

人生在世,由於多種原因,有時是不可抗拒的原因,大多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與挫折,有時令你似乎心灰意冷、走投無路。在最困難的時候,總會有人(或親人、或朋友、或組織)出於同情或憐憫,進而伸出援助之手,扶上馬,乃至送一程。這也是人與其他動物相比,顯得“高等”的標誌之一。

在別人的相助與施舍麵前,是得過且過,還是“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這是有誌者與無誌者之間的分水嶺。

在困難麵前,無誌者大多兩眼圓睜,企盼著別人解囊相助,巴不得別人相助得越多越好。生活中經常看到這類現象:或因受到天災人禍,或因其他原因,或“逼”上街頭,沿街乞討。

有誌者,大多是麵對困難咬緊牙關。實在挺不過去了,才接受別人的施舍與援助;縱然是接受別人的相助,也是當作自己前進的動力和成功的條件,從而更加發奮努力,臥薪嚐膽,急起直追。這種人時時刻刻都把組織或個人的相助銘記在心,一旦擺脫了困境,改變了命運,總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且非常樂意幫助別的身處“最困難”中的人。

自古至今,上述兩種人中,後者無疑是生活的勇敢者。正因為如此,人間總是充滿情和愛,許多“最困難”中的人終能迎來生命的曙光,乃至終成大器。

由此可見,當你在最困難的時候,明智的選擇是不能在別人的同情憐憫進而解囊相助中,產生依賴性,而應把別人的幫助當作擺脫困境走向成功的條件。依賴別人隻能一時治標,治本的惟一對策是:自我奮鬥。

享受有個飽和點,在飽和點以內感覺相同,如無止境地追求享受,其結果物極必反,樂極生悲;痛苦有個臨界點,在臨界點以內,感覺相同,隻要吃得苦中苦,同樣物極必反,苦中生樂。

享受與痛苦是生活中的一對矛盾。對享受,人皆趨之若鶩;對痛苦,人皆避之惟恐不及。然而,大自然的天意,有時是趨之不得,避之不去。人便在享受與痛苦之中,來回奔波。

享受是人之所願。然而享受服從於大自然之辯證法——量變到質變。在某一飽和點,享受被分割成兩種境界,飽和點之內,程度愈高,感覺愈好。飽和點之內,享受即是享受。過了飽和點,則物極必反,樂極生悲。君不見水之汽化乎?100℃之內,水溫不一,但水之液態不變,過了100℃,則發生變化,水則汽化,變為蒸汽而揮發。人生之義亦同理。追求享受人人所願,也是人生在世題中應有之義。然而有的人一味追求享受,甚至超越了道德、法律的界限,這種享受也就變了質。腐敗分子之流,正是為了追求過分的享受,終至身敗名裂,從而連正當的享受也無緣了。

痛苦是人之所惡。然而痛苦也自有辯證法。痛苦也有個臨界點,如水溫在0℃以下就固化成冰。O℃即為臨界點。臨界點之內,人們對痛苦是恐懼,是嫌惡。然而到了O℃以下,過了臨界點,零下1℃之冰與零下之冰,都是冰,感覺一樣。兩種不同情況下的痛苦,也如同兩個零下不同溫度之冰,痛苦的感覺一樣。如你忍受住長期的痛苦時又將物極必反,正如冰越凝越厚之後,其作用超出一般冰的作用一樣,吃得苦中苦,方得甜上甜。君不見,古今多少英雄出自貧寒,古今多少才子出自困境。對於意誌堅強的人,經曆太多痛苦的折磨,終於成就輝煌之事業。一般說來,每件事物的價值都相當於人們對它付出的代價,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付出了比常人多得多的代價,吃了足夠多的苦而偉大,痛苦是弱者的眼淚,但對於強者,最多隻能算是傷口抹碘酒。而傷口上抹碘酒雖然一時痛苦,但能起到消毒殺菌的效果。享受作為人之所求,應當適可而止,方可免自焚之災;痛苦作為人之所惡,應當受之泰然,方可得先苦後甜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