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燃起希望之燈,人生就如春風撲麵,即使有溝溝坎坎,也或如履平地,或雖九死猶未悔。屈原遭貶而著《離騷》,司馬遷受辱而著《史記》,都是因為希望始終不曾泯滅。從蹣跚學步,到風華正茂,到垂垂老矣,人,就是在懷著希望,懼怕失望,又懷著更大的希望,懼怕更大的失望中度過,始終不倦前行。這好比人們登山,總以為最美麗、最生動的風景在前麵,但一旦到達,也不過如此而已。於是又把希望寄托在前麵,繼續找尋,永不停息,永無止境。有時可能有一些人停下來歇息,有些人走一段回頭路,但最終還得往前走。而且,往回走的人,總是後悔者居多,停下歇息的人,再往前走,總感十分艱難,隻有那些勇往直前的人,總有使不完的勁,總有許多新收獲,總會給後人留下深深的足跡。
人是有惰性的,沒有一點精神,沒有一點壓力,是無法走完整個旅程的。這裏,我想起了“鯰魚效應”,講的是挪威的漁民,從海邊撈起石丁魚,送到首都去賣,但總在沒有到達首都時,魚都因為幹渴而死,始終賣不到好價錢。後來有一個漁民發現,在石丁魚簍裏放一條鯰魚,石丁魚就會活蹦亂跳,到達首都後也不會死。原來鯰魚在簍中不停地追逐石丁魚,石丁魚要躲避鯰魚,得不停地運動,於是奇跡般地活了過來。可見生存的壓力對生命是何等重要。人也是如此,如果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就會喪失生存的鬥誌,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中敗下陣來,以至於在人生旅途中消失。反之.就會鬥誌彌堅,堅定地走完自己的路。
短暫一生,線條一段。或長或短,或濃或淡,留下點東西,更好,沒留下點東西,又何妨?關鍵是人要始終認認真真畫這條線,要力求直點、長點、濃點。不論是凡人還是偉人,自己都無法看清自己的價值,而別人和後世卻看得非常清楚,因而,作為個人來講,隻問耕耘,莫問收獲。記得有這麼一個動人的故事:無邊的大海,潮起潮落,海灘上有一個沙坑,海水把一些小魚蕩進了沙坑,一個少年用勺子把沙坑裏的小魚撈起來放歸大海。少年不停地把小魚放歸大海,海水又不斷地把小魚蕩進沙坑。一位老者走上前來,對少年說:“孩子啊,你這樣做有什麼用呢?”少年回過頭,認真地說:“誰說沒有用呢,魚在乎啊!”是啊,莽莽乾坤,人海如潮,一個人的生命真是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了。但是不要因為無奈而不為。不要以為善小人不知,“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什麼事情,去做了,總會有人記住。所以人們說,知其不可而為之,是謂上等人;知其可為而為之,是謂中等人;知其可為而不為之,是謂下等人。每個人的活法不一樣,生命的價值和歸宿也不一樣。
趙樸初先生臨終有言:“生固欣然,死亦無憾。花落還開,水流不斷。我兮何有,誰歟安息。明月清風,不勞尋覓。”此乃人生之高尚心靈境界,也是芸芸眾生應當時時自省的。
人生本身就是就是一種承受,承受著幸福,承受著痛苦,承受著快樂,承受著孤獨,承受著責任,承受著失敗……
人生是一個遺憾的過程,稍不經意的一次回眸,往事中最令人難忘和記憶猶新的是曾經有過些許的遺憾,重要的是不要因為太多的無奈、太多的遺憾,而忘卻了風雨兼程的人生行旅。
人生就像是一次旅行,沒人知道下一站在哪裏停泊,沒人知道下一站會遇到什麼樣的人和事,也許有快樂也許有傷悲,也許有幸福也許有痛苦。我們不能主宰命運的安排,來了就來了,不必阻擋,去了就去了,也不必阻攔,一切順其自然,或許更好。平平淡淡才是真生活,花自飄零水自流,世間事本來就無十全十美之事,何苦庸人自擾呢?就用淡淡的微笑去化解心中那份惆悵吧。
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人生如此的短暫有什麼理由不去好好的珍惜呢?有太多事情要我們去做,不要回頭看,前麵的人生道路會更精彩。當一切都可以看開時,時間就會把往事衝淡了,留下的都是美好的記憶,還有擦肩而過的燦爛笑容。
其實,人最輸不起的是心情,能夠坦然微笑的麵對生活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卻很難。這需要我們努力學會疏導自己的不良情緒,經常對自己的情緒做必要的自我調節,盡可能正確地去看待自己和他人,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調節好自己的心態,轉換好自己的心情,命運就會永遠屬於自己,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告訴我們,積極的心態能幫助我們獲取健康、幸福和財富。
人到這個世界,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機遇可能抓不住,希望不能丟;磨難可能遇上,鬥誌不能丟;苦痛可能常相伴,歡笑不能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