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素質教育理論篇(三)(1 / 1)

從素質教育的整體性原則來看,它既指受教育個體的全麵發展,又指教育必須麵向全體受教育者,應使受教育者全體都能達到一個基本的素質水準。為此,需要有一個相應的基本的辦學標準和約束機製,不能因為某種需要而人為地造成和擴大學生間、學校間、地區間的差別。這當然牽涉到多方麵,而常規管理則從學校管理活動的角度,提供了常規標準、常規程序和常規方法。學校的辦學水平可以分為從“最佳”到“最差”多種狀態,而常規管理的標準則是及格標準,它規定了各級各類學校應該達到的辦學水平,以此保證絕大多數學校都能進入正常運行軌道,並為進一步提高辦學水平打下堅實的基礎。學校管理的項目和內容是非常廣泛的,如果不抓住基本的、核心的工作,就很容易掛一漏萬、顧此失彼,或者朝令夕改,疲於應付,從而放棄對全體受教育者的責任,常規管理程序則是學校動行的基本環節,諸如課程程序、日程序、周程序、學期程序等最基本的程序,它的正常和穩定,能確保學校建立正常穩定的各項工作程序、教學程序和生活程序,使學校機器各個部件運轉正常,使全體受教育者都能獲得正常的教育影響。常規管理的方法是學校管理的基本方法,它主要包括一些通用的、傳統的、技術的方法,比如聽課、個別談話、典型引路、調查研究等,以檢查和保證教育方針的貫徹和學校工作計劃的執行。

創造教育“創造教育”是相對傳統教育而存在的一種概念,“創造教育”的形成和發展是有一個過程的。應該承認,“創造教育”是從傳統教育的發展過程中,脫穎而出應運而生的更新教育思想,它摒棄了陳舊模式,是對傳統教育的“背版”。盡管如此,創造教育和傳統教育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它們共屬教育範疇,均為教育現象和教育活動,都重視知識與技能的訓練。傳統教育在教育過程中也可能自發地萌發一些創造因素,從而啟迪了一些學生智慧,發展了學生的才能,成為當今的有用人才。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曆史的前進,傳統的教育模式從根本上不適應社會的需要,尤其是它的陳腐部分阻滯了經濟的發展,因而就自然地被淘汰,被摒棄,這是人類前進的標誌,民族興旺的象征。近年來,教育係統進行了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傳統教育思想,長期束縛、禁錮著人們的頭腦,要進行“脫胎換骨”的轉變,任務還是非常艱巨的,就近代而言,傳統教育從“八股教育”模式,轉人“應試教育”模式,“升學率”成為教育追求的目標。教學過程中隻注意知識的傳授和積累而忽視了能力的培養,大搞“題海戰術”形成了“考試地獄”,從根本上扼殺了兒童的創造才能。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當然難以適應當今社會的需要。針對這些弊端實施創造教育,關鍵就是要轉變教育思想,對陳舊的傳統思想作辯證的否定,實事求是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確立創造教育新體係,有效地實施新的教育途徑和方法,才能適應飛速發展的社會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