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的本質素質教育是通過提高學生的國民素質和勞動者基本素質,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開發潛能的國民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模式,就是要找到教育的著眼點與著力點。國民素質是教育“社會到位”中的首要任務。教育必須有這種神聖的義務感,培養各級各類勞動者又是現代社會對培養人的具體要求。在人的精神發展的要求上,就必須注重從公民意識、法律意識、社會主體意識到文明修養、道德情操、科技知識與文化素養,以及審美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並落實到不同階段的學校教育任務中,這是教育的著眼點。提高國民素質的勞動者基本素質,必須注重奠定堅實的基礎,致力於基本條件的建設,增強其對發展要求的適應性,在保證其發展條件的基礎上,通過開發潛能,使受教育者在主動發展的過程中達到可以達到的發展水平。這是從動力性和實效性出發確定的教育的著力點。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素質是“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的特點”,強調其先天性,自然會排斥素質的增強或提高。但是,心理學對素質的解說,是就人的身體和心理發展的客觀基礎而言的。人的發展,是從量的積累到質的變化連續不斷的過程。每一個階段新質的出現,都作為下一階段的基礎而促成其在新的水平上發展,人的可教育性,就是在不斷提高基礎水平的嬗變中體現出來的。我們對“素質”的理解,正是基於對各個發展階段發展基礎的把握。大學生應具備的素質與中小學生的素質有所不同,教師素質亦非先天形成。當我們在“發展的基礎條件”上確立認識時,“素質”就不僅僅是先天擁有的發生性概念,而是一個可以在教育和實踐中逐步增強的發展性概念。
素質教育思想是一種開發性教育思想,從教學過程說,它有別於“要素主義”和“結構主義”單純從掌握知識技能的角度看問題,而是強調增強學生的“內在能量”基本的知識、技能和能力條件,確保其在學習過程和日後的職業活動中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能動發展的基礎。素質教育思想是一種發展性教育思想,它注重在人的發展中推動教育活動,又使教育活動始終在特定的社會要求下為人的發展服務。
“素質教育”與“基礎教育”既密切聯係又存在區別。素質教育是教育的行為選擇,基礎教育是對中小學教育性質的確定。在當前,我國中小學教育事實上承擔著為高一級學校輸送新生和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勞動後備力量的現實任務。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和義務教育年限的延長,小學、初中教育的任務則可能發生變化,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新生成為其唯一的任務。無論基礎教育的任務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通過素質教育確保其實施都是必由之路。
素質教育與教學素質是以人的先天稟賦為基礎,在環境和教育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相對穩定的身心結構和質量水平。良好的素質是個體潛能充分發展的、凝聚一定社會文化結晶的身心整體結構狀態,其形成是一個不斷內化、不斷積澱的過程。所以,素質教育既需要有明確的目標導向,又需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恒常有序的、為貫徹方針提供基本保證的學校教育運行機製。隨意的、動蕩的教育過程和秩序,不僅會影響受教育者的正常成長,而且會因前後不一致而嚴重削弱教育的效果,這方麵的教訓很多。因此,需要強化學校的基本管理,把學校管理活動中最基本的、相對穩定的管理內容,通過切實可行的製度、規範和措施,使之成為學校師生員工的自覺行為和優良傳統,使學校工作規範化、製度化、有序化,這就是學校管理中的常規問題。所以,學校的常規管理水準為受教育者的正常發展和良好素質的形成提供了基礎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