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素質教育理論篇(十五)(1 / 3)

拜占廷和阿拉伯的文教拜占廷即東羅馬的別名,取名於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部分後,東羅馬的政治經濟中心拜占廷。從此,拜占廷市改稱君士坦丁堡。476年,西羅馬滅亡時,拜占廷也受到奴隸起義和日耳曼人進攻和推毀奴隸製統治的震動。但由於奴隸製大田莊製度在拜占廷的經濟中不占主要地位,所以它的危機不像西羅馬那樣嚴重。在7至11世紀初,拜占廷實現封建化的過程中,手工業和商業仍在發展,城市仍然存在,十分繁榮。拜占廷的封建貴族和教會高級僧侶,都占有大量土地,殘酷剝削農民。但是由於這裏的世俗政權勢力很強,它既利用與支持教會勢力,有時又限製其發展。因此,教會權勢在拜占廷始終沒有超越世俗政權之上,它對思想生活和文化教育的控製,也沒有達到像在西歐那樣壟斷與獨占的程度。這種政治與經濟上的特點,使世俗性文化在拜占廷得到保存與發展。

拜占廷的封建文化,在本質上也是為封建主階級的利益服務的。但是,當西歐文明衰落,處於“粗野的原始狀態”時,在拜占廷除了基督教思想文化之外,還在廣泛的商業貿易往來中,吸收了東方國家的一些文化成果;同時,也保存並發展了當時在西歐幾乎全部淹沒的古希臘羅馬文化。古希臘柏拉圖和亞裏斯多德的著作,古代的曆史、傳記、戲劇和詩歌等,都在拜占廷繼續流傳;古代積累下來的科學知識不僅保存下來,而且數學、天文學和地理等學科,還在工商業繁榮和航海事業發達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封建貴族和高級僧侶中的一些人物,十分注意保存和研究古代文化,甚至從事著述,並取得一些成就。一些拜占廷學者的著作後來還被譯成拉丁文,傳往西歐。

拜占廷的封建統治者和城市商人,為了處理世俗政務和管理工商業及貿易活動的需要,都很關心發展世俗性的教育,培養官吏、律師和其他有相當文化知識的人,並使這些人能夠善於治理具有高度封建文明的城市,懂得解決商業爭端的法律,具有較高的書寫和計算能力,及掌握工商航海活動所需要的有關知識。當時,拜占廷設有專門教授哲學、法律、“七藝”的學校,也有高等學校。452年創辦的君士坦丁堡大學,是規模較大、存在時間較久的一所大學。它在傳授“七藝”的基礎上,繼續講授哲學、法律、曆史、醫藥等科目。9、10世紀時,古代高等學校在西歐已不存在,西歐一些青年便到拜占廷來接受高等教育。

1453年,拜占廷被土耳其人滅亡。在這前後,成批的拜占廷學者逃往西歐,他們不僅帶去拜占廷保存的一些古代希臘、羅馬著作抄本,而且在意大利等地擔任教授希臘語文的教師,或從事翻譯、注釋希臘羅馬古籍的工作,使古典文化在西歐得以傳播,為後來的文藝複興運動做了一定的準備。

阿拉伯帝國,是6、7世紀時居住在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拉伯人通過向四外不斷擴張,迅速建立起來的一個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首都在巴格達;非洲北部的開羅以及歐洲西部科爾多瓦,也是帝國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

阿拉伯帝國為了吸收東西方的古老文化,十分重視譯書的工作,在一些重要城市所設的圖書館,往往也是譯書的中心。

阿拉伯的教育與伊斯蘭教有著密切的聯係。在阿拉伯,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往往就是進行教育的場所,阿訇在主持活動時,通過講述《可蘭經》和其他經典中的故事、教喻,對兒童進行虔誠思想與道德品質的教育。在清真寺所附設的初等學校裏,對兒童還進行識字教育,此外,也教些計算、書法、詩歌等。重視書法訓練是這種初等教育的重要特點,一方麵是為了實用,同時通過書法進行美感教育。伊斯蘭教的不同派別都重視利用學校傳播各自的教義,而帝國境內的非阿拉伯王公貴族,則利用學校爭取民心,鞏固自己的統治,也促使阿拉伯教育更加發達。

阿拉伯的世俗性教育也很發達。7世紀中葉,帝頃王室和大貴族就為自己的子弟辦了宮廷學校,也有的貴族聘請家庭教師在家中對子弟進行教育。這種教育的內容有穆罕默德的遺訓、曆史、名人傳、大戰記錄、射箭、遊泳、詩詞等,目的是培養封建帝國的未來統治者。阿拉伯還設有一些專門學校,培養政府官吏、法官、國庫地計等,課程有文法、《可蘭經》注疏、法律、算術、幾何等等。阿拉伯的醫學發達,政府也注意鼓勵醫學的發展,醫院往往同時擔負培養醫生的任務,也有開辦學校的藥廠。

阿拉伯帝國境內的高等教育,也曾十分發達。

在圖書館、清真寺和學校之外,阿拉伯的私人教學風氣曾長期存在,這也是當時阿拉伯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

阿拉伯的文化發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反映,形成了當時阿拉伯封建教育的發達景象,在當時超出了西歐的水平。阿拉伯的文化與教育便很快傳人西歐,對當時及後來西歐文化、教育的發展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文藝複興時期的教育歐洲文藝複興時期從14世紀開始,到15、6世紀乃至17世紀初期已達到高潮。這一時期是資本主義在封建社會內部孕育、發生、發展和封建製度逐步解體的時期。

文藝複興時期的時代內容主要表現為批判封建主義舊文化,發展資本主義新文化,但這一文化運動是以經濟的新發展和複雜的政治鬥爭為基礎的。

從10世紀開始,西歐封建社會內部的手工業與商業逐步發展起來,導致資本主義的產生。“在14和15世紀,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經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最初萌芽。”早期資本主義手工工場的出現,引起新的生產技術的發展,而這時在地理上新航線和新大陸的驚人發現,更加開闊了人們的眼界,新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解脫封建關係的束縛,於是出現了新興資產者反抗封建主階級和城市自治反抗封建權桎梏的鬥爭。在此形勢下,廣大農民與封建剝削製之間的矛盾與鬥爭也更為尖銳了,新興的資產階級與農民一起成為反叛一切封建枷鎖的革命力量。使農民終於擺脫了對封建主的人身依附而成為“自由有如飛鳥”的人,從而成為把勞動力“自由”出賣給資本的第一批無產者。因此,文藝複興時期對勞動者來說,“是用血與火的文字載人人類編年史的。”

經濟的發展,必然要求一種新的世界觀和思想體係。這時,由於東西方的貿易往來以及文化交流,使西歐重新發現了古代希臘、羅馬的高度文明,新興資產階級在發掘、“複興”古代燦爛文化和藝術的基礎上,開始了資本主義新文化的創造,用以作為論證、宣傳資產階級新的思想意識與政治要求的武器,這:就是所謂的“人文主義”世界觀。它打擊神的權威,謳歌人的能力與作用,在一切領域中都貫穿“抑神揚人”的原則,這是一種以“人性”的解放為中心的“人性論”的世界觀,它頌揚、肯定“人”的一切,而反對神意與神權的盲目膜拜,實際上就是貶低封建專製的權威,提高資產階級的地位。這種新世界觀反抗、蔑視封建勢力所鼓吹的愚昧、腐朽的禁欲主義思想,廣泛宣傳樂觀、積極的現實主義精神,強烈的鼓舞人們不僅去重新認識世界,也重新認識人類自己,要求人們要有所作為,大膽地追求一切並享受一切,打碎宗教套在他們頭上的精神枷鎖。

因此,這種新的世界觀便促使文學、藝術、科學、哲學都獲得了新生,並生氣勃勃地發展起來,產生了但丁、薄伽丘、莎士比亞等詩人、文學家。達芬奇、拉斐爾與米開朗基羅等美術家、雕刻家的名著,成為世界上次恒的文藝瑰寶。這時的自然科學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哥白尼的“日心說”,布魯諾的唯物主義宇宙觀的提出,沉重地打擊了天主教會的“地球中心論”和“上帝造世說”。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要求人們從多方麵研究“自然物體的物理特性和自然力的活動方式的科學”(恩格斯、對金屬的需求促進了礦物學與化學的發展;機械的早期使用促進了機械學與力學的發展,力學的研究又進一步發展了數學;在物理學方麵,伽利略發現了落體、拋物和振擺的三大定律;生物學,生理學開始建立起來,發現了人體廣的血液循環並提出了有關學說等等。總之,這一時期的自然科學研究廣泛而深刻,在探索大自然奧秘的過程中,顯示了人的巨大的主觀能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