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19世紀末確立起來的學校教育製度
①學前教育
建立了許多私立幼兒園,主要為富家子女服務。後來福祿的幼兒教育理論在美國廣泛傳播。1873年,聖路易斯州首次把幼兒園的教育作為公立學校教育係統的一個組成部分,成為美國公立幼兒教育的開始,後來幾乎各州都這樣做了。幼兒教育形成為美國教育製度中的第一階段。在學校形式上,公立學校與幼兒園同時存在。
1868年,在波士頓由私人創立了一所幼兒園的師資訓練班,成為美國幼兒師範教育的先聲。以後各州師範學校中也都設有幼兒教育師資訓練班。
②小學
這一時期美國的初等學校改稱為小學。自從1834年賓夕法尼亞州建立第一所公立小學、1852年諸塞州第一個通過義務教育法後,美國的小學義務教育日益發展,南北戰爭後發展尤速,到1918、1919年時,密西西比州與亞拉巴州最後通過義務教育法。至此,美國用六十多年的時間基本普及了初等義務教育。
與數量上發展的同時,美國開始了小學教育內容與教學法的改革。
各州的義務教育一般截止到人中學以前,但各州義務教育年限不完全相同,多數為八年。學習讀寫算,要占課程的百分之八十,另外設有自然常識、史地、音樂、體育等課程,有的學校還設衛生、縫紉、烹飪等。讀《聖經》仍是小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宗教團體辦的小學中更甚。
③師範教育
隨著小學教育的發展,師範學校也被大力發展起來。師範學校一般是公立的,到19世紀末,一些大學與學院也設了教育課程。
大約從1890年起的十年之中,赫爾巴特的教育著作在美國連續出版,很快又在美國形成了赫爾巴特運動,取代了用裴斯塔洛齊理論的高潮。
④中等教育
美國從17世紀起到19世紀下半葉,通過建立拉丁文法學校、文實學校、私立中學等學校形式來發展中等教育,前者重視升學的目標,而後兩者開始重視職業的訓練。在兩百多年間,美國中學可以說不斷朝著資產階級的民主化和現代化的要求發展。到了南北戰爭以後,各州普遍重視開設公立中學,中學教育開始被確認是初等學校教育的延續。公立中學的主要職責也被認為是為學生職業準備。這是美國公立中學的特點,與歐洲中等學校以向高校輸送新生為主要職能,並存在卑視職業教育的保守傳統迥然不同。但隨著工商業越來越大的發展,隻有普通中學已不能滿足社會需求了。從19世紀70年代起,美國相繼設立了工業、農業、商業等中等專業技術學校,當時曾提出“4隻”的口號,即通過各類中學來培養手、頭腦、心靈和健康。反映了美國對各地中等專業人才的急迫需要。各類專業技術中等學校的建立又與美國的職業教育發展有密切關係。
⑤高等教育
南北戰爭後,美國高等教育有兩種發展傾向。一種傾向是繼續講求實用的原則,努力切合工商業發展的需要,廣泛興辦工、農學院。1862年林肯擔任總統時,國會通過了“毛雷爾法案”,規定各州凡有國會議員一人,便由聯邦政府撥給土地三萬英畝,可用其收入作業開辦工、農學院的基金。這種學院一般修業四年,培養發展工農業所需之專業人才。由於它適合當時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很快培養出大批人才,同時也做出了一定的學術貢獻。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就是這時建起的理工科高校。毛雷爾法案公布前,美國州立大學不多,法案公布後,州立大學迅速增加,對美國工農業發展起了很大推動作用。另一種傾向,便是在歐洲世俗大學重視學術水平的影響下,美國也努力發展專重學術研究的大學。
美國教育製度的確立與發展,雖經過幾個曆史階段的複雜情況,但其發展速度還是很快的。美國作為一個新的資本主義國家,學生沒有封建曆史影響,因而能按照國家經濟與政治的實際需要輕裝前進,勇於創新。美國教育在把來自眾多國家的移民融合為一個統一的美利堅民族方麵起了相當大的作用。美國在其教育製度發展過程中,注重向歐洲的進步的教育措施與理論學習,並且與本國的實際有機結合,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經驗。另外,美國在發展教育事業時二注重調動社會各方麵力量的積極作用,也重視把現代科技廣泛地引入教育內容與方法中去。所有這些,都是促進美國教育迅速發展的重要成就,值得借鑒。但是,美國資本主義教育製度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深刻的矛盾。其中它的資產階級本性和唯心主義的理論基礎尤為突出。美國教育曆來高唱民主和教育機會均等,但實際上卻具有嚴重的階級差別和民族歧視,不僅存在著黑白人教育權利的不平等,對美國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教育更是不予關心。這一切又都是由美國資本主義社會製度所決定的不可克服的矛盾。
二戰後的美國教育世界其它發達國家紛紛進行的教育改革也從客觀上刺激美國教育改革的進行。
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近半個世紀之中,長期受進步教育運動和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的影響,在教育實施上重視“做”,而輕視係統的學科知識的學習,再加教育分權製度所形成的各州教育自由化發展和紊亂不一的情況,使全國教育質量普遍下降,在人才成長與尖端科學發展方麵落後於其它發達國家。
為了加強教育為國防與軍事工業服務的方針,美國在戰後教育改革中的一項重要措施是起用曾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科學家、軍事政治家來加強教育改革的組織與領導工作。這些人也非常關心與熱衷於戰後美國教育的發展,他們的努力在促使現代工業、國防工業中的科技成就與國民教育的發展緊密結合方麵,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受到美國統治階層的推崇。
加強共同必修課程的學習。綜合中學的共同必修課包括英語、社會研究(包括曆史)、美國問題(美國政府)等文科與社會科學課程和數學、科學、理化、外語等課程,共約9-10門。其中的數學、自然科學與外語組成“新三藝”學科,它們的教學關係到中等教育課程朝著“學術複興”方向發展的成敗,所以應大力加強,並按照戰後經濟、科技發展的需要給以改革,使其內容更加係統化、科學化、並加深其程度,嚴格其教學要求;
實行天才教育。為1596至的天才學生開設高深的專門課程,發展其特殊才能。
對不升學的學生加強基本知識與技能訓練,開設各種有關職業、技術的選修課程;
在必修與選修課中都實行能力分組教學,分為優、中、差三種程度。一個學生在不同科目中可以參加不同程度的小組。
1963年,康南特根據調查,出版了《美國教師的教育》一書,對美國戰後師範教育提出了27條改革建議。主要內容是要求提高美國師範教育質量。具體意見可歸納為:
①師範教育應切實符合民主社會的要求,未來教師應能負責造就“自由社會”的公民,或者說應能培養學生具有“社會責任”。
②加強師範教育的學術課程,但對小學教師的培養應有不同要求。小學一至三年級的教師應普遍掌握這三個年級的所有科目,知識麵要廣,不需要太深;小學四至六年級的教師所學科目不需要太多,但內容要深。在學好課程的同時,也要求師範生深入鑽研教學方法。
③大學應與師範學院取得更加密切的聯係,以加強大學培養教師的責任。所有普通教育的教師都在師範學院或大學培養。要求準備做教師的學生在中學期間必須學習英語、外語、數學、社會研究、曆史、音樂、藝術等課程,各科學習的時間由二年至四年不等,在大學學習期間應學好普通教育課程。大學最後階段要著重學習和鑽研準備任教科目的課程。
④師範教育應加強教學實習,要專設“實習教授”,並重視教師的在職訓練。
康南特的建議對戰後美國師範教育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美國從1960年加緊進行中小學的課程改革,這也是戰後美國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表現。
1959年美國教育科學院召開了由35位科學家與心理學家參加的會議,討論關於普通教育學校中的數學、自然科學等學科的教學質量及其改革問題。科學家們對美國中小學的教學質量提出批評與建議。認為美國中小學的課程缺乏嚴密的科學體係,教材也不能反映現代科技的新成就。為要進行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首先必須進行課程與教材的改革。其最重要的改革措施就是由各科專家與學者負責重新製定課程體係和編定新教材,務必使它們能清楚地反映各學術領域的基本原則,而一反以往隻讓學生掌握支離零碎的實用經驗的狀況。著名的結構主義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結構主義課程論的主張,強調課程與教材結構的重要性,要求按照知識的基本結構來設計課程,並把反映各門學科現代發展水平的基本概念與基本原理作為教材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