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有法”是指任何一種教學,都要運用一定的教學方法。“教無定法”是指在教學中並不固守某種教學方法,對教學方法不能公式化,而是根據教學的需要靈活運用。“教學有法”講的是教學方法的科學性,“教無定法”講的是教學方法的藝術性。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注意教學方法的科學性,又要講究教學方法的藝術性。
教學方法的藝術性,是指我們在使用教學方法時,不能按照固定的程序使用,要根據條件和需要,善於將教學方法創造性地運用於教學實踐中。對於教學方法如何使用,什麼時候使用,主要取決於教學的實際情況。
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是師生雙方主觀能動性的充分顯現。隨著教學活動的進程,學生的心理活動、學習表現會出現新的變化。不同的學生對同一的學習內容表現不同,就是同一學生會因學習內容的變化而有不同的表現。比如,運用講授法進行教學時發現學生沒有興趣,就應運用其他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生聽課疲倦時,可以運用幽默的方法,啟發學生的興趣,消除學生的疲勞。
根據教學方法的這一特點,在教學方法管理中,強調教師熟練掌握各種教學方法,要求他們靈活地、創造性地將教學方法運用於不同的教學情景中。隻有靈活、巧妙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才能發揮出教學方法的作用。
③根據教學方法的科學性進行管理。教學方法的科學性,是指教學方法的創造、提出、確定、選擇和使用,都要符合教學規律。不符合教學規律的教學方法是不正確的、不科學的教學方法,必須予以廢止。所以,我們所講的教學方法都是經過實踐檢驗的、證明是有利於青少年身心發展的方法。
根據這一特點,學校領導者應要求教師對各種教學方法進行認真分析、篩選,應選擇、使用那些科學的教學方法,同時要求教師努力清除教學方法中不科學的成分。
④根據教學方法的發展性進行管理。教學方法是隨著社會發展和教育發展而發展的。永恒的教學方法是沒有的。教學方法的發展,不僅指量的增加,而且指質的提高。我們不僅要創造出吏多的教學方法,還應根據教學的發展不斷改善教學方法。
根據這一特點,學校領導者應支持教師們大膽革新教學方法,並給予物質條件的保證。
首先,學習古今中外優秀的教學方法。我國曆史源遠流長,有著豐富的知識寶藏。在教育方麵也有許多值得我們今天借鑒和發揚的內容。應鼓勵教師認真學習我國古代的教育方法,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我國古代教育家們創造的許多教學方法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如“啟發誘導”、“長善救失”等等。對曆史采取虛無主義的態度是十分錯誤的,而不分良莠全盤繼承也是不正確的。所以,我們應批判地繼承我國古代優秀的教育遺產。對國外的教育教學思想、方法,我們也應積極地吸收。凡是有用的,都應學習。同樣,盲目排斥是錯誤的,而不加分析,全盤接受也是不正確的。
其次,支持教師在實驗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學校領導者要認識到教學方法對實現教學目的的橋梁作用,應鼓勵和支持教師不斷去實驗,在實驗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教學方法。比如,實驗創造出實現“素質教育”目的的教學方法。
第三,教學方法改革要和教學的其他改革配套。教學方法服從於教學目的和教學思想,受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對象的製約。如果傳統的教學指導思想和考試製度不改革,教學方法是很難得到發展的。所以,教學方法改革應和學校教學整體改革結合起來。單純的教學法改革效果不會太好。
第四,教法改革和學法改革並重。教學過程是教和學的統一的過程,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麵。因此,教學方法改革,是教法和學法二方麵相互協調和統一的改革。長期以來,我們對學法重視不夠。實際上,教法的目的是為學法的有效性服務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教法和學法統一研究,促進教學方法的發展。
方向性原則教學管理的方向性原則是指一切教學管理活動必須遵循管理的總目標,實施教學管理係統的所有職能。這是遵循管理學的效益原理的首要原則,是提高教學管理效益的關鍵和前提。我國教學管理的方向性原則在於培養的學生要合乎黨和國家規定的教育方針的要求,合乎社會發展的需要。簡言之,就是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原則。
社會主義方向性原則,是指學校領導、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教育,必須為鞏固社會主義製度和建設社會主義服務。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學校的性質、目的和任務決定的。在教學管理實踐中,必須堅持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保證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為此要認真做好以下幾個方麵的工作。
①認真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教育方針是黨和國家根據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要求,為實現教育目的而製定的教育工作的總方向,是教育政策的總概括。新時期的教育方針,科學準確而簡明地回答了教育工作的三個根本問題,即為誰服務,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這樣的人。因此,學校各項工作任何時候都不能脫離方針規定的軌道3在一切教育管理活動中,要按照國家新時期的教育方針對學生進行全麵發展的教育,把青少年一代培養成具有共產主義世界觀和高尚道德品質和情操的人,培養成具有動手和動腦能力的、體魄健康的社會主義新型建設人才,使教育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為社會主義民主和法製建設服務,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一句話,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②堅持馬克思主義教育。我們要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人才,在教學管理活動中,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教育,堅持德育為首。要注意通過各種途徑,用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生,塑造、培養、提高學生。教育學生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事物,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改造自然和社會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幫助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政治觀、人生觀、道德觀。要把德育滲透到各科中去,滲透到學校各項管理活動中去。要全員抓德育,全方位實施德育,全過程滲透德育,全係列強化德育。
民主性原則教學管理的民主性原則是指教學管理工作要充分發揚民主,尊重全體師生員工參與各項教學管理的民主權利,廣泛聽取教與學兩個方麵、教學有關方麵以及社會用人方麵的意見,調動與教學有關的全體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其參與管理和監督,把教學管理工作搞好;尊重師生的民主權利,調動師生的積極性。
首先,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同時又都是教學活動的客體。教師和學生同時具有教學主體的雙重地位,發揮雙重作用。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矛盾在教師活動中實現統一。
其次,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組成的一種教育活動。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學,學生的學影響教師的教。教師教好是學生學好的前提,學生是否學好和好學,也影響著教師教的效果。兩個教學主體相互依存,密切配合,協調一致,教學活動才能順利地進行。所以教學主體活動具有雙邊性。教材是教師教的手段,是學生學的內容。教學方法即教法和學法,既與教師有關,又與學生有關,也與教材相關。分析在教學實踐中的各種矛盾,我們認為,教材呈現的認識任務和學生認識能力之間的矛盾構成了教學活動的主要矛盾。在教學與教材這對矛盾中,教師處於主要矛盾方麵,而解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基本矛盾則是解決學生與教材這對主要矛盾的關鍵。調動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積極性,是推動和解決教學過程主要矛盾的基本動力。
行為科學的管理理論研究認為,積極性是人們在與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自覺地追求實現某種活動目標,以滿足自身或集體需要時所形成的強烈動機、活躍的心理狀態在行為上的表現。需要是產生積極性的基礎和源泉。
教師的需要和其他人的需要一樣具有社會曆史性、明確的對象性、豐富性和層次性。在需要基礎上形成的行為動機,是調動教師教的積極性的直接原因和內在動力。教師內在的欲望、追求、理想、期望的驅使和外在因素的刺激的信息、信號的性質和強度以及教師期望目標的實現,對教師的積極性具有啟動、導向、激勵和強化的功能。教師比較重視理解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成就的需要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