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管理篇(三)(1 / 3)

教學科研計劃因研究課題的性質和內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內容:課題名稱,研究對象、範圍,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步驟,材料來源等,製訂計劃時,要求目的、任務、明確,步驟要分明,指標要適當,措施要具體可行。下麵就計劃的主要項目加以簡要說明:

①課題名稱。中小學的教學科研在選題上要注意科研與教育教學工作相結合,盡量避免遊離於教學工作之外另搞一套課題。因此,中小學的教學科研課題一般都在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製度等的改革、更新、實驗的範圍之內。如,暗示教學法實驗,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等。

②研究對象、範圍。確定研究對象和範圍時,要注意研究對象能否給予必要的配合。比較研究時要注意不同對象間的可比性。例如,拿城市的學生跟農村的學生比較或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比較,以一方為實驗組,另一方為對照組,是不科學的。

③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的確定是展開研究的前提,目的要明確。

④研究方法。教學科研的方法主要包括觀察法、教育調查法、文獻法、學校文件研究法、教育經驗總結法、教育實驗法等。在教學研究中,一般以一種或兩種方法為主,結合其他方法進行。

⑤研究步驟。研究步驟的確立要以整個時間安排和課題內容為依據,步驟一定要具體。教學科研的一般步驟是:選定研究題目,製定研究工作計劃,資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結論和撰寫論

⑥材料來源。研究引用或搜集的數據、觀點等,要注明出處,增強研究成果的可信性,同時也方便他人跟蹤研究。

課外活動計劃課外活動,是在課堂教學之外對學生進行的教育教學活動,它由學校組織的各種課外活動和校外教育機關、社會團體或家庭為配合學校教育而組織的在課餘對學生進行的教育活動。課外活動是對課堂教學的有力補充,它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諸方麵生動活潑地發展,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實際能力,發展學生的各種特長,在培養全麵發展的新人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各級各類的學校都應積極開展課外活動,並製訂課外活動計劃,保證課外活動的開展。

課外活動計劃,一般包括目的意義、活動內容、時間安排、保障措施等幾項內容。在製訂課外活動計劃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課外活動計劃中安排的課外活動應有明確的目的性。例如,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電影、小說的評論活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道德分析、判斷能力,使文藝作品中先進入物的思想感情在學生中產生共鳴,自覺抵製保守落後的思想和醜惡現象。

②課外活動計劃中安排的課外活動內容要豐富多彩,形式要多種多樣,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課外活動的內容十分豐富,一般可分為社會政治活動、科技活動、文學藝術活動、文娛體育活動、社會公益勞動等幾種類型,每一種類型又包括許多具體的活動,如科技活動包括木工、電工、無線電、航模、機械、地震測報、氣象觀測、標本製作、良種培育、家禽飼養等等。隻有安排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的課外活動,才能增強課外活動的吸引力,並為每個學生提供發展的機會。

③製訂課外活動計劃時,要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成為活動的主人。學校要多聽取學生及其社會團體組織的意見,創造條件,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供學生選擇。

④製訂課外活動計劃,要盡量具體詳盡。尤其是學期計劃,應具體安排每個月甚至每個周的活動,並落實各項活動的時間、場地和負責的教師、輔導員。每周要列出全校課外活動的總計劃表,同時,課外活動計劃也應有一定的彈性和靈活性。

為了保證課外活動的正常開展和計劃的實現,學校需要建立各種課外活動的規則、製度。例如,課外活動計劃的製訂與審定製度、評比競賽製度等。另外,學校應該加強與社會的聯係,爭取社會的協助和配合。

教學科目的編排①教學科目的編排及其意義。教學科目的編排是指在選定學科的基礎上,根據一定的編排原則,將分散的學科組成完整的,有利於教學順利進行的學科結構,並具體明確各門科目在學科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過程。

對學校開設的教學科目進行編排,一方麵有利於學校教學工作的組織和管理,另一方麵也體現了各教學科目的地位和作用。學校教學工作是一個有計劃、有組織的有序活動過程,各門課程的進行都有統一的規定,學校的課程表便是課程編排的體現,它保證了學校各科教學的順利進行。如果各科間沒有順序的編排,那麼教學工作就會毫無頭序,學校將無法維持下去。同時,對教學科目的編排,也顯示出各科在學校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的課程比較重要,安排的課時就多,有的課程不太重要,安排的課時就少。

②教學科目編排的原則。對學校開設的各科教學科目進行編排,一定要根據一定的原則,切不可隨意亂來。

主次有別原則。學校的教學科目的編排應對各門學科的內容、教學目的、教學要求以及它們在整個學科結構中的位置有一清楚地了解,以便於合理地安排教學時間、教學順序等。對於一些主要教學科目,應多安排教學時間,並且要安排在每天的最佳時間內,如中小學的語文、數學等主要課程,不僅每天都要開設,而且都安排在每天的前兩節課時間內,這是因為學生在上前兩節課時,沒有來自上邊課程的幹擾,而且這個時間是人的注意力、記憶力最好的時間,在這個時間學習的東西容易記憶,而且效果最好。所以,在編排課程時,要分清主次,首先保證主要課程的教學;其次再安排其它課程。

循序漸進原則。在學科的編排過程中,學科的編排順序應根據學科自身的邏輯順序進行,使先開學科為後開學科打好基礎。例如,在中小學教育中,一般是先開設語文、數學等基礎學科,然後才開設曆史、自然、物理、化學等,原因就是先學習語文和數學對以後開設的各門學科的理解和運算大有幫助。同樣,在高等院校或中等專業學校的課程編排中,一般在頭1~2學期開設基礎課,在後幾個學期開設專業課,其道理是一樣的。

相同學科的開設,應堅持從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原則。從學習內容上講,同一門課程的編排應按照從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使學生先掌握該學科的基本知識,在此基礎上再學習較為複雜的知識。例如,中學階段一般先開設代數課,然後才是幾何、三角課,最後進入更高一級的數學知識的學習。其它學科也是如此,中學開設的語文課就比小學的難,大學開設的語文課又比中學的難。

相對完整性、銜接性和連續性相結合的原則。學校教育是一個連續過程,從小學到中學再升大學,層層相連,步步升高。僅就我國的中小學而言,便可以劃分為小學、初中和高中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是既相互聯係,又相互獨立的。低一級學校教育是高一級學校的基礎,高一級學校又是低一級學校的發展;但它們彼此之間又都有相對獨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所以,在年級與年級交接、低一級學校與高一級學校銜接時,應注意學科知識的連貫性,避免不應有的遺漏和不必要的重複。同時也要保證教學內容的相對獨立性,從而保證學生的全麵發展,保證升學和就業的共同需要,以滿足社會對不同水平人才的需求。

適應學生身心發展水平和承受能力的原則。各教學科目的編排應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和承受能力。例如,在中小學的教學中,學科的編排從內容到順序到課時量等方麵,都應考慮到中小學學生的特點,一般是先開設語文,後開曆史、自然;先開數學,後開物理、化學等。而且課程的項目不宜過多,以防止頭緒繁多,增加學生學習的困難。我國中小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規定在小學開設的課程保持在6~9門,中學保持在8—10門。同時,為了使學生的身心盡快得以休息和恢複,在課程編排時還要考慮“心理互補”效應,即人的大腦神經在長時間從事同一種內容的學習時,較易疲勞,而定時交換其他內容的學習,則可以起相互調節、相互補充的作用。所以,課程編排時要文理交替編排,如上完語文課後開設數學課等方式即是考慮到這一點而編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