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教學方法篇(一)(1 / 3)

(一)教學方法論

傳統教學令孔子的“因材施教”教學法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為宋國貴族,後沒落。由於其在思想及教育界的傑出貢獻,後世尊稱為孔子。孔子是我國古代最傑出和影響最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譽滿全球的世界文化名人和世界公認的古代教育大師。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又是私學的開拓者,是中國和世界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位先哲。《論語先進》記載:“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後人鮭魚他的這些經驗,名之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學生。孔子通過觀察法和談話法對學生的資質、德行、性格、才能、誌趣等方麵的差異了如指掌。如他說:“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暗,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基礎。

孔子根據學生的特點,采取了下麵一些教育方法:一是補偏救弊。如子貢利口巧辭,孔子常黜其辯。前例中對冉求采取“進”的方法,對子路采取“退”的方法,也是補偏救弊之舉。二是根據學生不同的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給予不同的教育。樊遲問仁,孔子以“愛人”答之;仲弓問仁,他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應之;顏淵問仁,孔子以“已複禮為仁”教之。三人水平不一,三個答案深淺不同。都是發揮學生的專長。在孔子的教育下,在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方麵都有拔尖人才,“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孔子運用上述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得心應手,靈活多變,不愧為教育藝術大師。

孔子的“學而思,思而學”教學法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裏說明了學和思的內在聯係和辯證關係,兩者缺一不可。徐幹的《中論治學》也引孔子的話說:“弗學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

孔子認為學是思的基礎。他說:“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又說:“不學而好思,雖知不廣矣。”這裏他告訴我們如果思不以學為基礎,就會陷人空思冥想;如果所學的知識不夠紮實、廣博,就會限製智能的發展。同時他指出,學離不開思,思有助於學。他說:“弗思何以得~”所以他很重視培養學生思考的習慣,提倡“君子有九思”,注意培養學生“聞一知十”、“舉一反三”的邏輯推理能力。孔子學思結合的思想,已經接觸到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的辯證關係。

墨子的“量其力所能至”教學法墨子(公元前468—前381)名翟,春秋戰國時魯國人,出身微賤。他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思想家,卓越的科學家,躬身實踐的教育家。以其為核心所形成的墨家學派是獨樹一幟的學術團體和政治團體。

墨子提出的“量其力所能至”的教學思想,是極其重要的一項教法原則,他在“公孟篇”中說:“二三子,有複於子墨子學射者。子墨子曰:不可。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從事焉。國士,戰且扶人,猶不可及也。今子,非國士也,豈能成學又成射哉?(《墨子公孟篇》)這是要求學者量力學習,也是要求教者把握量力而行的原則,估計學生“力所能至”而施教。隻有按照自然發展程序,量力施教,才能使學者做到“深其深,淺其淺”(子大取篇),也就是才能夠使原有能力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基礎上,做到“深者深求”與“淺者淺求”,做到可能“成學”者成學,可能“成射”者成射。

墨子的“知其所以然”教學法墨子對教學方法,既注意具體的譬喻及實例,又善於引導學生知其所以然。“譬也者,舉他物而以明之也”(《小取》),即注意具體生動的事物以揭示所說明對象的屬性或本質,他常以具體形象的實例達到使所述對象與概念聯係起來,從而更有說服力。他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對於任何問題,都要問一個所以然。他常對學生提出“何自”、“是何故也”、“何以為”、“將奈何哉”、“何以知之”、“然則我何欲何惡”等等問題,啟發學生想一想,動腦筋問一個“為什麼”,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是墨子教學思想上的一個重要特點。

孟子的“引而不發”教學法孟子教學方法之一。孟子主張啟發思維。他說:“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意思是說,高明的工匠不因為水平低下的學徒改變規矩,著名的射手也不因為水平拙劣的射手變更拉弓的標準。君子教導別人正如射手張滿了弓弦,卻不發箭,做出躍躍欲試的姿勢以誘導學生,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教師置身於正確的模式中,有能力的學生便跟著學習前進。引而不發的著眼點是啟發學生自己思考,自己動手,不包辦代替。

為了啟發學生積極思維,他提倡學生要有存疑精神,不要盲目從事。他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有疑才有思,疑,正是啟發思維的起點。這種鼓勵學生不拘泥於書本、勇於獨立思考的精神,是在現代教育中仍需大力提倡的。

孟子的“循序漸進”教學法孟子主張教學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客觀規律,一步一步地進行。他說:“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誌於道也,不成章不達。”他以流水作比喻,指出流水在行進中必須流滿經過的塵地才能繼續前進;君子有誌於學問道德,沒有達到一定的成就也不能通達。說明學習必須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打好基礎,循序漸進,絕不僥幸從事。否則“其進銳者,其退速”。

他要求人們在學習過程中要腳踏實地作不間斷努力,反對“揠苗助長”。他講了一個宋人揠苗助長的故事後指出:以為工作沒有益處而放棄不幹的,是那種莊稼不耕耘的懶漢;違背客觀規律去幫助禾苗生長的,是那些拔苗愚才,他們的行為不但無益而且有害。他以禾苗的生長來比喻人在教育過程中的發展,以辛勤耕耘以後禾苗才有收獲,來說明學習必須經過堅持不懈的艱苦努力才能有所進步;以揠苗必死來說明學習不能急躁冒進,急於求成。這是符合學習過程的規律的。荀子的“形乎動靜”教學法荀子認為,學者要把學得的知識“見諸行事”,也就是要求學者把列成係統的知識,應用到實踐。照他的看法:人們對於知識實踐問題,有三種不同情況,第一等人“說到做到”,第二等人“能說不能做”,第三等人“能做不能說”,第四等人“說得漂亮,做得惡劣”,是最下等的(《荀子大略篇》他要求“形乎動靜”,就是要求把知識轉化為行動;他認為隻有“聖人”,善於用知識指導行動,也就是能夠“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毫厘”。

知而不行,必然引起教育教學工作中極大困難(《荀子儒效篇》由於荀況先肯定了“聖人”這範疇,把聖人言行當作理想的行為標準(荀況稱這標準為“壇宇”或“坊表”),因此,他隻要求“從知到行”,不能更進一步“從行返知”。也就是說:他提倡從知到行,或者說,從理論到實踐,但不要求“從行返知”,不從實踐中檢驗理論,發展理論。董仲舒的“造而勿趨”教學法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河北廣川(今河北景縣)人,出生於一個田連阡陌、牛馬成群、家有大批藏書的大地主家庭。董仲舒是西漢最大的神學唯心哲學家,是中國古代的儒學大師和大教育家。他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對整個封建社會都有深遠的影響,有“漢代孔子”之稱。董仲舒主張教學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快慢適時,多少適度,從容引導,循序漸進,這樣才能使學生學有所得,事半功倍。他說:“善為師者,即美其道,有慎其行;齊時早晚,任多少,適疾徐;造而勿趨,稽而勿苦;省其所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勞而身大成,此之謂聖化,吾取之。”從容引導,循序漸進,反映了教學過程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