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教備忘錄
胎教理論沿襲演變萌發期教育包括三個階段,即胎教、嬰教、幼教。胎教在先,列為人生第一教育。胎教是胎兒生長發育過程中必須經曆的階段,隻不過有消極(無意識)和積極(有意識)之分。兩者效果是不同的。許多科學實驗和大量的實踐都證明了積極有意識的胎教,對胎兒的發育起到良好的作用。
有的人認為:在子宮內的胎兒僅僅是通過母體獲得營養來維持生長發育,可謂“兩耳不聞宮外事”,要對他們進行教育訓練,隻能是出生以後的事了,所謂胎教,純屬無稽之談。近20年來,由於醫學的發展,尤其是超聲診斷技術的進步,使得科學工作者能,能夠對子宮內的胎兒進行觀察。結果證明,來自母體內外的種種刺激,都會引起胎兒的不同反應。胎兒大腦皮質有150億個神經細胞,從出生到成人後不再增加,說明了胎教是有其物質基礎的。
古代名醫孫思邈曾在《千金方養胎論》中指出:“凡受胎三月,要口誦詩書,居處簡靜,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彈琴瑟,調心神,節嗜欲,事清淨,生子皆良長壽,聰慧無疾。”
相傳周文王的母親懷他時,就是“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使文王生而聖明。
美國加利福尼亞洲的凡德爾醫生首創了“胎兒大學”,設有語言、音樂、體育等科目。精心指導願意合作的孕婦進行胎教,結果,經過胎教訓練的新生兒。
兩周就能發出“爸爸”“媽媽”的音節,有的孩子4歲就能掌握兩種語言。日本一位學者的研究表明,在100餘名接受正確胎教指導和訓練的孕婦所生的孩子中,有7196的孩子智力超群。
近年來,我國醫學界的胎教研究也在快速進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85年2月14日《人民日報》詳細介紹的未滿5歲就踏人武漢大學少年科技預備班的津津。津津的父親是醫生,他利用古胎教學說,結合現代醫學知識施以胎教,結果津津1歲半時就會識英語字母表,數1~10的數,辨認16種不同的顏色。2歲半時懂的加減乘除及平方根的符號。
胎教正確時間從廣義上講,胎教應該從選擇配偶時就開始。因為配偶的思想品質、性格氣質、健康狀況、相貌、教養等多種因素都將對胎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從狹義上講胎教應從受孕時開始,即從生命誕生之初開始。
因此,與其強調胎教開始的時間不如強調整個妊娠期都要持之以恒。
胚胎演變的過程正是神經係統不斷發育完善的過程。隨著胎兒大腦神經係統的發育,生理機能也在日益發展,生理反射活動也日益加強。有研究表明,4個月的胎兒對光線就很敏感,5至6月的胎兒就開始有觸覺,7至8個月的胎兒就有了聽覺。在胎兒大腦神經係統發育完善的過程中,孕母受到外界良好的刺激,導致心理的良好狀態,促使內分泌等的平衡協調,通過血液流經胎盤到達胎兒體內,從而有利胎兒生理特別是大腦的發育,達到胎兒天資向良好的方向發展的目的。
兒童條件反射在現實生活中,引起新生兒無條件反射的刺激常常不是單獨出現的,而是伴有其它一些刺激。比如,母親在把乳頭送到孩子嘴裏之前,先要出現某種喂奶姿勢。時間一長,這些刺激(如喂奶姿勢)就成了無條件刺激(如乳頭)的“信號”,條件反射就開始出現了。
條件反射是有機體在生活實踐中學會的反射。原來不能引起有機體反應的無關刺激物,如果與能引起某些反應的刺激物多次結合(同時出現),便也能引起有機體的這些反應。
新生兒最先形成的條件反射,都是在無條件反射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隨著兒童的成長,條件反射可以在已經鞏固了的條件反射的基礎上建立。近年來有些人提倡把孩子從小放到水裏遊泳,其根據之一,是在無條件性的遊泳反射消失之前,以它為基礎,建立條件反射,學會遊泳。
新生兒的條件反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形成,也可在實驗室裏人為創造條件建立。前者稱為自然條件反射,後者稱為人工條件反射。
最早出現的自然條件反射,是對喂奶姿勢的吸吮反射。新生兒在出生10天左右,隻要把他抱起來,他便停止哭喊,把頭轉來轉去尋找奶頭,嘴也跟著動起來。這就是對吃奶姿勢的食物性條件反
最初的人工條件反射出現的時間,直接受人為條件的影響。例如,在一個實驗室裏,用對新生兒的腳底發出觸覺振動作為條件刺激物,同時吹氣引起新生兒眨眼的防禦性無條件反射,經過124次兩者同時的結合,新生兒在出生後第5天即形成條件反射。每當腳底感覺到振動時,他就眨眼睛。
從0歲開始教育對於新生兒,首要的是保證他有一安全、舒適的環境,使他生理上得到健康發展。同時,應為他創設一個心理發展的環境,給予適量和合宜的教育訓練。不要把孩子捆得緊緊的,以免束縛他的手腳。也要避免把孩子放在毫無動靜的屋子裏。日常的聲音,特別是優美動聽的音樂、母親的話語,都可以使孩子對外界環境產生興趣。同時房間的光線應當柔和,不要讓強烈的燈光或陽光直接刺激孩子的眼睛。房間的色彩不能太單調,也不能令人眼花繚亂,對新生兒來說,良好的環境不等於刺激物過多的環境。
新生兒在對環境的反射活動中,反複使用各種動作,愈來愈熟練,而且愈來愈具有效果。在這個時期,注意觀察兒童對事物所產生的反應,為促進這些反應而給予適當刺激,將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
新生兒具有很大的潛力,通過適當的教育訓練,這些潛力可以提早發掘。大量事實證明,對孩子教育與不教育是大不一樣的。教育應從0歲開始,這種音樂胎教音樂除了藝術上的價值之外,還有各種生理、心理的效應。音樂能浸人人的心靈,激起人超境界的幻想,喚起人們被壓抑的激情,從而淨化心靈,寧靜情誌。經醫學音響鑒定的胎教音樂,能使孕婦心曠神怡,產生美好的憧憬,並能將美好的音樂信息傳遞給胎兒,使胎兒受到感染。胎兒雖然還不懂音樂的內容,但是,優美的音韻會給胎兒的大腦留下十分美好的記憶,使他朦朧地感知世界的美好與和諧,並把“愛”深深刻在腦海裏。
音樂的生理效應,可以從母子兩方麵來看。孕婦聽了胎教音樂可激發其神經係統,產生神經介質,並隨著血液循環漸進入胎盤,以致送到胎兒大腦的相應部位,促進其大腦發育。懷孕4個月以後胎兒就有了聽力,尤其是6個月後,胎兒的聽力幾乎和成人接近,就可以選擇胎教音樂,置於腹部或放在母親1~1.5米的地方給母子同聽。這樣,音韻可以直接刺激胎兒的聽覺器官,通過傳人神經,傳入大腦,促進大腦發育。
在選擇音樂時應選舒緩、輕柔、流暢、歡快、表現力度適中的樂曲,而應避免那些節奏快、力度強,如“迪斯科”、“搖滾樂”、“架子鼓”,這種悲壯、快捷、淒涼的音樂不適宜胎教。
給母親聽的音樂,應以優美、寧靜,可使母親感到輕鬆愉快,情緒穩定為宜,給胎兒聽的音樂,應以0調為主,基調輕鬆、活潑、明快,以不帶歌詞為好,這樣能激發胎兒的情緒和反應。
從總體來講,優美抒情的中國傳統樂曲、民族樂曲、西方古典樂曲、搖籃曲、圓舞曲等對母子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但即便這種音樂,也要視錄製質量好壞有所選擇,演奏水平低或錄製雜音大,或放音器械失真,也會降低音樂胎教的效果,甚至成為噪音。
上麵推薦的一些兒童文學作品,如《伊索寓言》、《克雷諾夫寓言》等,欣賞過程中會使自己回到童年時代,產生童心和童趣,無形之中培植了孕婦的愛子
之心。《木偶奇遇記》等寫得生動有趣,即幽默又富於感情色彩,不僅能化解孕期的煩亂心緒,而且有助於領悟兒童的心理特征,使自己成為一位稱職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