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治家格言》的內容切於百姓日用,言簡意賅,耐人尋味,對仗工整,易讀易記,所以流傳極廣,幾乎家喻戶曉。它對於推動平民百姓家教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雖然其中有一些屬於舊時代的東西,如宣揚守分安命、因果報應、重男輕女,但主流是傳播中國傳統美德的,對於培植民族共同心理和道德觀,發揚良好風尚,是有積極意義的。
孫奇逢的《孝友堂家規》孫奇逢(1584—1675)字啟泰,一字鍾元,直隸容城(今屬河北)人。萬曆二十八年舉人。天啟時,因營救左光鬥等而義聲震一時,明亡隱居不仕,順、康間屢征不起。晚歲攜家南遷至輝縣夏峰村,率子弟躬耕自給,四方來學者亦授田使耕,所居成聚。居夏峰25年,故人稱夏峰先生。其學原本象山、陽明,以慎獨為宗,以體認天理為要,以日用倫常為實際。在家教方麵,有《孝友堂家規》傳世。
孫奇逢指出,子女的健康成長離不開正確的家教,尤其離不開早期教育。孫奇逢吸收孟子的性善論,認為人性本善,幼兒具有愛親敬長的天性。然而一旦“知識漸開而習操其權,性失初矣。”早期教育的重要意義就在於鞏固其天性中固有的善性,使之不受不良環境的影響,養成良好的習性。蒙養的好壞,決定人一生的品格:“聖功全在蒙養,從來大儒,都於童稚時定終身之品。”人的童年時期並不長,所以要抓緊教育時機:“今日孺子轉盼便皆長成,此日蒙養不端,待習慣成性,始思補救,晚矣!”
孫奇逢對子弟著重於品德教育。認為,家教最重要的是“以身作範”。他的《孝友堂家規》開宗明義地以一些失敗的家教為反麵教訓,點出以身作則的意義:“邇來士大夫,絕不講家規身範,故子若孫鮮克由禮,不旋而壞名災己,辱聲喪家。不知立家之規,正須以身作範。”以身作則之所以可貴,在於“言有物而行有恒”,言行一致,給人以很強的示範作用。
孫奇逢在其《家規》中定了18條規則,作為其家教的基本內容。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項:
品行:“安貧以存士節,寡營以養廉恥。”孫奇逢認為“教家立範,品行為先,故首存士節、養恥心。”他的品行首重氣節,這是他為人最根本的原則。此外,孝友也是品行的重要內容。所以,“孝友為政,立祠舉祀,其先務也。”
擇偶:“婚姻之事,家之盛衰攸關”,擇偶不能圖富貴,應“擇德以結婚姻。”教子:對子弟的“愛”要體現於“教”上,“愛而不勞,禽犢之愛。”故應擇師以教子孫,讓他們自童蒙起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人際關係:要誠實無欺、不亢不卑、寬宏大度地處理各種關係:“勿欺以交朋友,正色以對賢豪,含洪以容橫逆,守分以遠釁隙,謹言以杜風波。”
居家:孫奇逢也重治生:“居家之道,八口饑寒,治生亦學者所不廢。”其治生強調克勤儉:“克勤以絕耽樂之蠢己,克儉以去饑寒之害心。”
勞動教育,包括灑掃應對和農業生產勞動:要堅持氣節,不與清廷合作,就必須通過艱苦的農業勞動獲得生活資料。所以他教誡子弟:“今日寄居蘇門,不耕無以為食,且無以置吾躬也。不有耕者,無以佐讀者。”勞動還是戒除士子常有的傲氣和惰氣,培養他理想的“好人”的重要途徑:“道理不明,好人終做不成者,惰與傲之習氣未除也。灑掃應對,先儒謂所以折其傲與惰之念。蓋傲惰除而心自虛,理自明,容色詞氣間自無乖戾舛錯,事父、從兄、交友各有攸當,豈不成個好人?日用循習,始終靡間,心誌自是開豁,文采自是煥發,沃根深而枝葉自茂。下學在是,上達在是,先後本末一以貫之。不知者,隻見為灑掃應對而已。”可見他與張履祥一樣,把勞動看作是德育的方法之一。
總而言之,孫奇逢的家教思想和實踐鮮明地體現了儒家的價值觀,更體現了他維護氣節和人格尊嚴的高尚精神。
陸世儀的家教思想與實踐陸世儀(1611—1672)字道威,號剛齋,又號桴亭,太倉(今屬江蘇)人。少林劉宗周問學。明亡,隱居講學,曆主東林書院、毗陵書院、太倉書院,與陸隴其並稱“二陸”。其學恪守程朱,主於敦守禮法,不虛談誠敬之旨;施行實政,不空為心性之功,重視實用之學。有《思辨錄》等。其家教思想主要在《思辨錄輯要小學類》中。
①論家教的重要性。陸世儀指出:“教小兒,不但是出就外傅謂之教,凡家庭之教最急。”“急”字反映了陸世儀對家教之重視。
②論家教與朝廷之教的關係陸世儀認識到,家教並非一家一戶各自的教育,它必然要受“朝廷之教”,即國家的文教政策和總的方針政策的左右:“家庭之教,又必原於朝廷之教。朝廷之教以道德,則家庭之教亦道德;朝廷之教以名利,則家庭之教亦名利。”由此看來,家教不能不反映國家方針政策的趨向。
③論家教與兒童身心特點的關係古代的兒童教育往往訓蒙如訓成人,直到王守仁才較明確地認識到兒童有其生理、心理特點,教育應順應兒童的特點:“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根據兒童活潑好動的特點,王守仁提倡教以歌詩和習禮,“發其誌意”、“泄其跳號呼嘯於歌詠,宣其幽抑結滯於音節也”並以禮規範其行為。陸世儀非常讚同王守仁的這些主張,並把它移植到家教中。他說:“人少小時未有不好歌舞者,蓋天籟之發、天機之動。歌舞即禮樂之漸也。聖人因其歌舞而教之以禮樂,所謂因其勢而利導之。”陸世儀把好歌舞視為兒童的天然習性,提倡因勢利導,教之以禮樂。他還由此出發,進一步提出家教應寬嚴適度,不壓抑兒童的“天機”:“今人教人,寬者或流於放蕩,嚴者或並遏其天機,皆不識聖人禮樂之意,欲蒙養之端難矣!”所謂天機指天賦靈機。
④論優化家教環境。我國古代家教曆來重視環境影響,而陸世儀則總結前人及當時的有關經驗。提出:“朱子《蒙卦注》曰:去其外誘,全其真純。八字最妙。童子時,惟外誘最壞事。如博弈及看搬演故事之類,極易使人流蕩忘返。善教子者,隻是形格勢禁,不使得親外誘。”然而,他也清楚地認識到家庭是兒童成長最主要的環境,父母的言行對兒童影響最大,所以他說:“然其要,尤在端本清源,使父兄不為非禮之戲,則子弟自無從得接耳目。”他提醒家長:“教子須是以身率先。每見人家子弟,父兄未嚐著意督率,而規模動定,性情好尚,輒酷肖其父,皆身教為之也。念及此,豈可不知自省!”
陸世儀認為,“齊家之化,第一在刑於。”也就是做好妻子的工作。“《詩》雲: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禦家邦。又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從來家道之敗,在於女德;家道之興,亦在女德。人能感格得妻子,治家之道思過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