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缸的美化與造景
魚缸的美化既有技術含量也是一門藝術,隨著生態水族箱的概念深入人心,以水草和小型魚為主角的生態缸逐漸被人們所青睞。
魚缸不再是觀賞魚自己唱主角,更增加了美麗的水草和各種功能魚類和生物。
隨著改革開放,國內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精神享受和休閑理念走進千家萬戶。隨著世界水族業的發展,生態水族箱造景藝術已經慢慢深入一部分追求藝術生活的尋常百姓家。
麵對中國這一有待開發的巨大潛在市場,一些國外的水族器材廠商紛紛於上世紀80年代初進入國內水族市場發展,同時也帶來了全新的高科技水族技術和概念,使得國內近幾年的水族技術發展也隨之產生了一個大幅度地提高,水草造景也隨之在國內風行。我們由於起步晚,水平低,造景層次差,自我更新和風格理念差,雖然對於水草的種植技術已不存在問題,但是水草造景的視覺效果、生態環境、動植物的搭配及養護並沒有受到更高的重視。
水草缸是大自然生態的縮影,因此我們可以模擬自然的生態原則來創造一個符合動物(魚及其他生物)、植物、微生物平衡生長的生態缸,這樣的水族缸其環境穩定,景觀也美麗。然而要建立一個理想又成功的水草缸,不僅水草是主角,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個完整的生態循環係統和完善的配套設施。這樣就可以建立一個引以為傲的水族缸,充分享受水族箱帶來的樂趣。所以我們針對水草生態缸要有一些不同的設計構想與器材搭配。
合適的草缸
我們在進行水草缸設計的時候,往往容易走進一個誤區,就是忽視根本的東西。一個魚缸的好壞其實是很重要的,選擇魚缸時,必須考慮魚缸的堅固度、形狀、長度、寬度、高度及支架的支撐度。
常用的水族缸的材質有玻璃及壓克力等,為了承受巨大的水壓,必須選擇適宜的厚度才能製造出一個安全的水族缸,一般超過一米的魚缸缸壁的厚度最好達到10毫米,而且上下缸口還要有加強筋帶,以抵消壓力,用最少的投入做出堅固的魚缸來。
當然,選用正規廠家生產的成品壓克力缸就更好了。如果家裝時留出位置與家居融為一體統一設計,就不會因為魚缸的外飾與房間風格不一致,而顯得格格不入了。常見的水族缸形狀有長方形、正方形、圓弧形、子彈頭等,可依個人喜好、用途及家居環境來選擇。長方形是魚缸的首選,它容易擺放易於清潔,著重表現魚兒在水中與水草的律動之美。水族缸的長度可依擺設的目的選擇合適的尺寸,一般與燈管的尺寸配合可達到最好的效果及經濟效益。長度越長表現力越強。魚缸的高度為了考慮燈光的照明以及操作時的方便性,水族缸的高度不宜超過60厘米。水族箱的高度可能是受前幾年大型魚風氣的影響,大型水族箱在一般家庭中時有所見。而對於水草缸來說,長、寬都是要求盡量大一些,而高度就不行了,有嚴格的限製,首先是種植的時候和日後的保養修剪,我們的手臂有效工作半徑在60厘米以內,在過高的水族箱裏必然困難重重、鞭長莫及;另外植物賴以生存的是燈具照明,燈具在水中的穿透力大打折扣,在過深的水中會產生折射,而造成水草受光不足,而且白白浪費了電力。水的壓力與高度是成正比的,魚缸高度太高,巨大的水壓對缸體本身也是一個不小的考驗,很多愛好者們自己DIY魚缸都是在第一次試水時,轟然爆裂的。這可不是危言聳聽,一定不要為了追求大缸而設計錯誤。缸架的支撐必須穩固,水族缸的水體積為長、寬、高,水的密度是1.0千克/升,很容易就能算出缸體的載水質量了。再加上魚缸沙石設備的重量,肯定相當驚人了。因此支架必須能支撐2倍水體積的重量才能確保安全。要是大型魚缸千萬不能擺在房間的中間位置,因為那裏是樓板的最薄弱部位。最好是靠近牆角放置。
底砂的選用中,最不適用的底砂是顆粒過大的大理石砂和石灰質含量過高的珊瑚砂,這兩種底砂都會造成水中硬度增加,而且石灰質的釋放比較緩慢,不利於水質的控製。市場銷售最理想的水草用砂是一種進口的細粒ADA泥,這類砂的pH值較穩定,質粒也較適合根部的生長,唯價格較高,但絕對物有所值。底砂厚度一般在6~10厘米為好。過薄不利於水草生根,水草的依附性差。過厚底砂內部循環不好,容易滋生有害細菌,致使底層水質敗壞,破壞水草根係。
平衡的生態
水草缸是由魚、水草及微生物構成的生態係統。因此一個成功的水草生態缸就是要建立一個魚健康、水草茂盛、微生物平衡的生態係統,唯有在三種生物協調下才能長期維持一個成功的水草缸。
微生物在生態係統生物鏈中處在最低級階段,包括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等簡單生命體以及許多肉眼看不到的原蟲類,其中最重要的是細菌。不同水體的細菌種類和數量不同,但正常菌群也就是我們常稱為硝化菌的那些細菌的作用是大同小異的,就是分解有機物、糖類,蛋白質等物質以及有害的無機質氨、亞硝酸鹽、硝酸鹽、磷酸鹽、硫化氫等並將氮硫等有害化合物通過自身新陳代謝作用轉化成穩定無害的物質,從而達到淨化水質的目的。另外,正常菌群的維持還能有效抑製致病菌的數量,從而防止多種疾病,尤其是細菌類疾病的發生,因為在微生物疾病的感染要素裏,致病微生物的數量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整個水族箱生態係統建立過程中,這些遍布每個角落的微生物作用也是相當重要的。
水草包括常見的各種水生植物以及蕨藻、鈣藻之類的植物。在生態係統中處於中間位置,它們吸收各種肥料,利用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它們是水質淨化的重要力量。
所以當水草生長狀況越佳時,水族缸中的生物就會生長的更好,因此我們應該在水族缸中種植更多的水草,這樣,不但可以創造良好的水族環境,也可以創造美麗的景觀。當水草生長旺盛時,由於大量養分被它們消耗,藻類會因營養不良而生長緩慢;反之,低等藻類肆虐時,水草也會因為沒有足夠養料和光照而逐漸衰弱。另外,控製水生植物的生長要比控製藻類容易得多,所以隻要養好水草,就不用發愁藻類的肆虐。
魚在生態係統的生物鏈中處於最高階段,它們是觀賞水族的焦點所在,但不要忘記,它們也是整個係統的一個環節。它們吃掉細小生物藻類,消耗氧氣,製造有機廢物和二氧化碳。
它們從係統中獲取能量,而它們的代謝產物也為水草、藻類和細菌提供生長所需的養料。因此飼養時在魚的選擇上要選擇同樣水質且可以共同生活的魚類,並同時飼養上、中、下三種水層的魚,以充分利用水體的空間。魚的數量不能太多,不能超出生態缸的處理極限。此外,在考慮控製藻類的目的下,可放養一些食藻性功能生物。如:小精靈、黑殼蝦、青苔鼠、蘋果螺……還有就是底棲動物,這一類包括的範圍很廣,從線蟲、沙蠶到蝸牛、海參,再到蝦蟹、貝類等等,都可統歸在一起。
盡管食性、習性各不相同,但在水體生態中它們都能扮演清道夫的角色,將食物殘渣、動植物屍體進行初步消化處理,轉化成更易於細菌分解的產物,有的還能清除藻類。我們常有意無意地將它們引入水族箱,成為維護係統穩定的好幫手,但是事物都有它的雙麵性,它們帶來好處的同時也會帶來一定的負麵影響,我們要權衡利弊酌情引進。
適宜的水質
要養好魚,就必須先要養好水,而所謂的好水質就是要符合大自然環境的水質。在理論上講,一個水草缸必須維持在水溫26℃~28℃,pH值6.8~7.0,溶氧量5mg/L,碳酸鹽硬度等等,做得到上述要求是很難的,我們可以不用刻意去把水質保持這樣,隻是需要讓水質長期維持在一個穩定狀態。當然還是要注意以下幾點:大部分的水生生物都是變溫動物,必須生活在恒定的環境下,所以維持恒定的水質就是水族缸成功的關鍵。我們可以利用加熱器來提高水溫,利用冷水機來降低水溫,讓我們的水族缸維持一個恒定的水溫。我們用的水源主要來自自來水,可以使用市場上賣的一些藥劑來改善自來水的水質來達到一個符合水生生物生活的水質環境。
我們可以使用過濾器配合過濾濾材來建立一個有效率的過濾係統。一個有效率的過濾係統每小時至少要循環過濾2次以上,並同時具有物理、化學及生物性的三種濾材,以達到最佳的水質過濾效果。
水溫的考慮,到了夏天水草就長不好,這似乎和我們的經驗法則有所違背,因為萬物在夏季似乎是生生不息才是,為什麼會導致水草在夏季長不好呢?原因出在水溫。水草的生理功能跟水溫有絕對的關係,大多數水草喜歡18℃~28℃的水溫,在30℃以上的溫度時,光合作用的進行會趨於緩慢,導致生長停頓,低於18℃亦然。春秋兩季不成問題,冬季則仰賴保溫器也無大礙,唯獨夏天,當溫度高於35℃超過水草的忍耐極限時,我們必須采取措施,進行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