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在變,市場在變,“變”是這個世界的法則。溫商常說:“不知道靈活多變,還算什麼溫州商人!”
在流星四落的商場中,溫商卻常年保持著挺立疆場、傲視群雄的姿態,他們既非飽學詩書,也少熟讀兵略,卻能風來馭風、雲來駕雲,通權達變,以變製變,從而成為商場中的常勝將軍。
正所謂樹挪死,人挪活。如果從根上說,溫商因熟知窮思變、變則通的道理,故而從不囿於一山二水三分田的窘境。正是靈活善變的素質,讓溫商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找到了“走出彈丸小地”、“走出山野蠻荒”的蹊徑;也正是通權達變的另辟蹊徑,讓昔日的“井底之蛙”擁有了成為翱翔四海的雄鷹的機會。
有資料顯示,溫州盛產數學家,誕生過薑立夫、蘇步青、李銳夫、穀超豪等數學巨子——或許是基因的關係,溫商常有出其不意的逆向思維。前有為求生路、另辟蹊徑的古人,後有為請財富、迂回作戰的來者。當代溫商得益於古人的基因,又發其精髓,終得以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商場中大演不守成規的靈活變通招數。
幾年前,溫商王強接過了一家已倒閉的街道辦製膠廠。該廠三十來人,倒閉時欠下5萬元外債,拖欠工人9個月的工資。
剛剛接手爛攤子的時候,他用集資的辦法招收了兩百多名工人,買了油氈紙把漏屋蒙起來,暫時解決了廠房問題,又從工人家裏借來縫紉機,解決了設備問題。
正當他對製膠廠實施“起死回生術”時,獲得一個準確的市場信息:製膠業市場產品過剩,皮革塑料製品行業的許多廠家都紛紛下馬。王強得到這個情報後,腦子裏立即就出現了一個“變”字,果斷地決定“變”。“變”也要因地製宜,經過數次的調查和考慮後,權衡利弊,他決定從本地區興旺發達的畜牧業打開突破口,以皮革製品殺出一條財路。他就地取材,用皮革製作自行車坐墊、手提包、背包、兒童書包、旅行包等產品,很快占領了市場。債務還清了,工人工資補發了,小本生意獲大利,一些正在掙紮著的小廠都紛紛來參觀。
憑著溫商特有的市場敏感性,王強預感到這些人即將成為競爭對手,於是立即又想到了“變”。他們廠轉產牛皮鞋、皮箱、山羊革夾克衫等。很多工人都來責問廠長:“這麼暢銷的產品為什麼要停止生產呢?”不久這個問題便讓實際情況做了回答:許多來取經的工廠,見他們的原產品本小利大銷售快,回去後爭相大批生產,結果市場很快就出現了滯銷現象。
皮件廠辦得比較順利,新產品很暢銷,可是王強想問題就是比常人深一層,他預想到皮革製品有時會出現滯銷現象,僅靠一種產品風險大,如果采取“一業為主,多業並舉”,那麼一種業務不景氣時,另外業務就可以馬上擴大,彌補損失。於是決定再上一種新產品。
為了選擇新產品,他四處奔走了解市場行情。一張“首屆A市騾馬物資交流大會”的海報吸引了他。本地牛皮資源豐富,皮質又居全國之首,加工牛皮的念頭產生了。從市場他又了解到,“黃牛藍濕皮”在外貿市場上是緊俏商品,於是他立即組織力量,很快就生產出了色澤鮮豔的黃牛藍濕皮。當年,這一新產品就被一外商看中,當即與他們廠簽訂了年供貨五萬張的合同書,由於他們廠的產品質量好,又守信用,所以不久黃牛藍濕皮就出口到日本、新加坡、印度等亞洲各國。
人隨時代的步伐走,而企業應跟著市場信息變。在這方麵,王廠長應對自如,用新產品不斷充實市場。一次,一位北方的農村姑娘來到皮件廠,她要買一隻結婚用的皮箱。廠裏的業務員把她領到了製箱車間,那裏有準備發到各個城市去的航空模壓箱、旅遊箱、輕便手提書箱、帶輪子的套箱等各式漂亮的箱子,可姑娘一個都沒看中。這一小小的舉動立即引起王廠長的興趣,他開始思索和研究,將如何才能適應農村市場的需求、如何打開農村市場提上日程。農村是個廣大的市場,而自己的廠卻沒去占領它,應該把產品麵向農村。
他立即組織力量設計製造出了色彩鮮豔、龍飛鳳舞、圖案明朗的帶著鄉土氣息的皮箱。這種龍鳳皮箱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很多農村經銷店得知這個消息後紛紛前來訂貨。
開發一個新產品,就能占領一個新市場。他們的產品占領了農村市場,產值和利潤很快大幅度上升。王強獲得了巨大成功,事業如日中天,氣勢逼人。3年後,原來蓋著油氈紙的茅屋變成了7層5開間樓房和寬敞的車間,三十來人的小廠變成了三千五百多人的中型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