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當人生的“水瓶”被砸碎(2 / 3)

蛇伸出它的頭,幽靈一樣的目光,緊盯著蛤蟆:“隻要你一開始吃蚊子我就進攻,嗬嗬!你做夢也想不到。”

鷹在長空滑翔,目光穿過草叢,鎖定忘乎所以的毒蛇,緩慢地降低了飛行高度。

一個小夥子躲在樹蔭下,舉起獵槍,瞄準:“再低些,哈哈!再低些。”

不遠處有輛警車,車裏的人正在用望遠鏡往這邊看:“這小子還在非法捕獵,聽我的命令,等他一開槍我們就行動,抓起來,罰款,狠狠地罰。”

一名電視台記者帶著隱蔽的攝像頭,若無其事地在一旁散步:“等你一罰款我就曝光,隻罰款不收槍,我看你逍遙到幾時。”

十幾裏外的電視台裏正在緊張地開會:“這次對警局的曝光就差一組鏡頭了,台長讓我們慎重一點,這台節目我們做還是不做?弄得不好我們的飯碗可就沒了。”“我們還是請示台長吧。”

台長坐在辦公室,長得又白又胖,一手拍著自己的臉,一手撓著腿上的癢:“該死的蚊子,紗窗擋不住,滅蚊劑殺不死,什麼?什麼曝光?都幫我打蚊子,快點!愣著幹啥?”

(佚名)

人生像是一個連環局,有求則苦,有欲望便會陷入爭鬥的迷局。正如馮小剛在解釋電影《夜宴》時所說,“欲望和複仇是東西方共同的主題,不同之處在於東方人對權力的理解,宮廷鬥爭並不能歸納為簡單的‘複仇’兩個字,就像‘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最後章子怡飾演的婉後之死也詮釋了電影的這一主題。”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在現實生活中講述的總是詭譎可怕的人心。

每一位“捕獵者”身後都有意想不到的“埋伏”,正如人生的不可預料一樣。莊子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來比喻人與人之間複雜的利益與鉤心鬥角關係,你永遠不知道誰比你更高一籌,每個人都是人家棋盤裏的一顆棋子。所以有時,心計不如坦誠,不要總去計較自己的得失,與其像“螳螂”、“黃雀”一樣成為爭鬥中犧牲品,不如一開始就避免落入“捕獵”的圈子。

人生不是市場,本質依舊重要

——解讀《買櫝還珠》

經典點擊

“買櫝還珠”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典故,出自《韓非子·左上》。故事講的是,一個楚國商人前往鄭國賣珍珠。為了賣個好價錢,他便動腦筋要將珍珠好好包裝一下,他覺得有了高貴的包裝,那麼珍珠的“身份”就自然會高起來。

於是,他請來手藝高超的工匠,以名貴木蘭作珠匣,並以桂椒薰製,用珠玉連結,又用玫瑰寶石裝飾,再以翡翠寶石縫綴,並雕刻了精美的花紋,鑲嵌了美麗的金邊,盒子美觀華麗,看上去,閃閃發亮,實在是一件精致美觀的工藝品。楚人將珍珠小心翼翼地放進盒子裏,拿到市場上去賣。

到市場上不久,很多人都圍上來欣賞楚人的精美珠匣。一個鄭國人將盒子拿在手裏看了半天,愛不釋手,終於出高價將楚人的盒子買了下來。鄭人交過錢後,便拿著盒子往回走。可是沒走幾步他又回來了。楚人以為鄭人後悔了要退貨,誰知鄭人打開盒子,將裏麵的珍珠取出來交給楚人說:“先生,我買的是這個盒子,裏麵的珍珠我不要。”於是鄭人將珍珠交給了楚人,然後低著頭一邊欣賞著木盒子,一邊往回走去。

傳統觀點

以傳統的觀點看,鄭人隻重外表而不顧實質,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當取舍;而楚人的“過分包裝”也有些可笑,精美的外包裝超過了包裝盒內的價值,以致於“喧賓奪主”。

另類解讀一

為什麼鄭人隻要盒子卻退換珍珠?或許鄭人是一個身價億萬的浮華子弟,如此行為隻是嘩眾取寵顯擺而已;或許他是一個善於炒作的絕世高手,以一顆珠子的價值,達到聞名遐邇、流傳千載的宣傳效果;或許鄭人是一家珍珠養殖場的廠長,退還珍珠以取得盒子的專利權,使自己大量滯銷的珍珠能以高價賣出;或許楚人是由於特殊原因迫於無奈忍痛賣珠,鄭人在了解情況後,出於善舉,隻是象征性的買走了盒子……

人民網上有篇《“買櫝還珠”新傳》,針砭時弊,將“買櫝還珠”的故事在當今社會演繹了一番,讀來讓人忍俊不禁。

話說,楚國的張氏家族和鄭國的李氏家族,世代經商,是商場上的老對手,兩大家族明爭暗鬥,各有勝負,都積累了相當的財富。楚國的張氏家族傳到張衛這一代,開始做珠寶生意,生意奇好。相比之下,鄭國的李氏家族傳到李之這一代,生意開始走下坡路。

李之決定放下麵子,親自到張衛的珠寶店去取經。李之一進店,正好碰到老板張衛,與張衛寒暄了幾句,他就開始打量這家裝修十分精美的店麵,不久,他被櫥窗裏一個精美的盒子迷住了。

這個盒子真漂亮啊!李之讓店員把盒子拿給他看,他發現盒子用上等木蘭精製而成,散發著一種非常獨特的香味,這種香味剛聞時並不覺得有什麼特殊,但時間稍長就能聞到持久的馥鬱之香,可以想見,製作商肯定是用一種價值昂貴的香料把匣子熏了很長時間。再看盒子上麵,別致地點綴著18顆珠寶、9朵玫瑰、3塊翡翠,組成絕美的“心”形。

李之打開盒子,發現裏麵躺著一顆珍珠。不過,成色非常一般。李之問張衛:“這顆珍珠怎麼賣?”張衛笑笑:“如果是李老板要,我就打8折,10000錢賣給你!”李之憑著多年走南闖北經商的眼力,推測那顆珍珠最多值2000錢,也就是說那個盒子張衛要賣8000錢。盒子雖好,但也不值這麼多錢啊。於是他跟張衛討價還價:“珍珠我不要,我就要這個盒子,張兄能否1000錢賣給我?”

張衛一口回絕:“你把盒子買走了,我這珍珠就像脫了毛的雞,不好看哪,怎麼賣?”但李之實在是太愛這個盒子了,他一咬牙,花了10000錢買下這顆珍珠。他拿走了盒子,但珍珠沒還給張衛。大概他心裏想,張衛你夠黑的了,憑什麼要把珍珠還你啊。李之一走,張衛就對他的兒子吹上了:“兒啊,看到了嗎?這已經是我靠盒子賣出的第1908顆珍珠了!”

兒子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這回連我們的老對手李文也上了套啊!”張衛大笑:“督促包裝部,讓工人加班加點生產盒子。爭取年底前我們的公司在鹹陽上市!”但讓張衛沒想到的是,兩個星期以後,楚國工商局找到張衛,指出其生產的珠寶盒子為仿冒產品,要全部沒收。工商局工作人員拿出一個新盒子讓張衛看,張衛看到這個盒子,不由大驚失色,這不就是他張衛的盒子嗎?隻是上麵多了幾行字:此包裝已由李之獨家申請專利,專利號:123456789,仿冒必究。

就這樣,張衛的珍珠盒子停止生產,還賠了20萬錢給李之。張衛的珠寶生意大大受挫,門庭冷落。一個月後,張衛從《鹹陽晚報》上看到,李之成立了一個廣告文化傳播公司,專門搶注商品,幾乎是一夜之間成了鄭國首富。

原來,先前各國的商家都沒有商標注冊意識,等到李之搶注了他們的商標,才想起和李之去交涉,李之就空手套白狼,將這些廠家的商標又高價轉給他們。李之搶注的商標有:“屈原牌啤酒”、“孟子牌書包”、“張儀牌潤喉片”、“雎鳩牌鳥籠”、“子牙牌釣具”……被李之搶注商標的廠家對李之恨之入骨,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但是李之的搶注完全合法,商家也隻能自認倒黴。

張衛看罷,歎息一聲,馬上叫來兒子,宣布自己的臨時決定:“你明天就動身,火速到鹹陽大學去報道,學法律!”

(佚名)

有人笑楚人的喧賓奪主,就好比《韓非子》中的秦伯嫁女,秦國國君將女兒嫁給晉國國君的公子,光跟著為她穿衣化妝的丫鬟就有七十人。到了晉國,晉國公子喜歡她帶去的丫鬟卻討厭秦王的女兒。書中評論說,這真是成了善嫁丫鬟,而不善嫁女兒啊。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的失誤僅在於具體目標有所偏離,其最終效果依舊達到了經商的目的,找到了一個市場賣點,無論是珍珠,還是珠匣,總歸是抓住了消費者的需求。

另類解讀二

對於鄭人,有人笑他舍本逐末,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你會發現“買櫝還珠”竟然已經演變成了一種社會現象。

人們會為了一件贈品而將自己本不需要的商品買回來,人們會購買“天價”月餅,隻因為其包裝中的附加價值能夠給送禮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鄭國人買了匣子卻退了珍珠是因為他隻看到匣子的華美卻沒想到珍珠的價值。但對於現代這些買櫝還珠的人來說,這種做法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說到此,不由想起一則笑話,細細品味,也有幾分“醉翁之意”。

一古董商偶逛菜市,見一老農賣貓。令他感興趣的不是貓,而是用來喂貓的那隻碗,竟是件極其珍貴的文物,遂想據為己有。於是他裝出很愛貓的樣子,要老農把貓賣給他。經過一番討價還價,終以高價把貓買下。成交後,古董商很“隨意”地對老農說:“我順便把這隻貓碗也帶走好嗎?”不料,老農笑嗬嗬地告訴他:“我就是專靠這隻破碗來賣貓的呀!”

鄭人和古董商,所圖的都是常人看來沒什麼價值的東西。差別在於,鄭人是得了便宜而眾人不知,自以為聰明的古董商卻白白吃了個啞巴虧。這說明,世間一些東西的價值並非人人可見的。古董商看中的那隻破碗,是有實實在在的價值的,不過需要專業的眼光方能辨識得出。鄭人買下的木匣,或許需要特別的角度來鑒賞。

我們對價值的衡量,應該是多元化的。生命的價值可以體現在人生的不同方麵,無論你看中的是哪一方麵的價值,都無可非議,但人生仍有本質和末節之分,你可以有不同的價值取向,但不可本末倒置。

總之,買櫝還珠的故事還能發掘出許多不同的版本,但切記,市場理念可以創意演繹,將“買櫝還珠”之道運用地遊刃有餘,但人生卻不能恣意濫用,不然將會迷失自我。

陝南留壩有張良廟,廟有一聯,上為“送秦一椎”,下為“辭漢萬鍾”,堪稱傑作。張良少時率大力士以鐵椎擲向秦始皇,浩氣回蕩古今;天下既安,又辭萬鍾之祿,歸隱山林。張良所求,並非多數人看重的高官厚祿,按現時的話講,無非是實現人生價值。張良所為,堪稱買櫝還珠之另類注解:送秦一椎,投身“革命”,是謂“買櫝”;暴秦滅,天下平,櫝已得,功成身退,是謂“還珠”,高潔而明智,實際上抓住了人生的本質。

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富足的年代,“買櫝還珠”在市場上對於買賣雙方來說有時竟成為一種理念。然而,對待人生卻應該慎重一些。要抓住人生的本質,完善自我,別把外在條件看得太重;要找到生命的真諦,別在功名利祿中迷失自己。

南轅北轍的人生藝術

——解讀《南轅北轍》

經典點擊

“南轅北轍”的成語出自《戰國策·魏策四》。

魏王準備攻打邯鄲,季梁聽到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來,來不及舒展衣服的褶皺,顧不得洗頭上的塵土,就忙著去謁見魏王。他對魏王說:“今天我回來的時候,在大路上遇見一個人,正坐著馬車向北走,他告訴我,他帶了很多的盤纏,雇了上好的車,駕上駿馬,請了駕車技術精湛的車夫,要到楚國去。我告訴他:‘到楚國去應往南方走,你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對。’那人滿不在乎地說:‘沒關係,我的馬快著呢,能日行千裏!’我心中替他著急,拉住他的馬,阻止他說:‘方向錯了,你的馬再快,也到不了楚國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說:‘沒關係,我帶的路費多著呢!’我極力勸阻:‘雖說你路費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個方向,你路費多也隻能白花呀!’那個一心隻想著要到楚國去的人有些不耐煩地說:‘這有什麼難的,我的車夫趕車的本領高著呢!’我最後勸告他:‘這幾樣越好,反而會使您離楚國越遠!’如今大王的每一個行動都想建立霸業,每一個行動都想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國的強大、軍隊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鄲,以使疆土擴展,大王這樣的行動越多,距離大王的事業無疑是越來越遠。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國去卻向北走的人一樣的嗎?”

傳統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