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在寓言故事中尋覓現代元素(2 / 3)

心靈中沒有吸收過飽滿的人文主義教育的人,不配當公仆。因為他不可能有什麼人文主義的情懷,非當也當得很冷漠——對人民的疾苦。

心靈中沒有吸收過飽滿的人文主義教育的人,縱然富了,也不可能是一個可敬的富人。因為他將寧肯贈豪宅和名車給女人,哪怕僅為一夜風流,卻不太會捐出區區一百元而幫一個窮孩子上得起學。

人文主義文化在教育西方國家的公仆和富人方麵,真的不可謂不成功——起碼是比較的成功。

中國在這方麵,需要多少安徒生們呢?需要多少個時代呢?

(梁曉聲)

孩子們喜歡看童話,童話是寫給孩子們看的,用孩子的話描繪孩子眼中的世界。然而大人為童話所賦予的一切感情,包括內容的開始、結局,都包含了太多社會的樣子。童話是可以超越現實中事物或現象本身的,不是騙孩子長大成人,而是幫助孩子避免太快的長大,讓他們更像個孩子而不是更像個大人。

學會同情,是善良的第一堂課。善良是作為一個人最起碼的要求,童話告訴我們的都是一個最簡單的世界,隻要懂得最直接的黑白善惡,你就不會在這個紛繁複雜的大千世界丟失人性中最寶貴的東西。

在童話中學習善良與同情,學習人之初的單純與純樸,用一顆簡單而明淨的孩子的心看待這個紛繁複雜的大千世界,美麗的心靈越多,這個世界也將越美麗。

另類解讀二

看到一篇借賣火柴的小女孩諷刺現代社會的文章,既是現代社會的悲劇縮影,也是對人們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提出了質疑。

賣火柴的小女孩(簡稱火柴女)和她那愛投機的企業家父母一起過著貧窮的生活。多年來她的父母嚐試過許多不同的生意,但都失敗了,而這些失敗的投資隻留給他們可觀的負債。

然而火柴女的雙親是那種散漫又絕不放棄的生意人。事實上,他們已經開始另一項新的投機事業,而且他們相信這次一定能時來運轉。新事業就是在洛杉磯人來人往的街角販賣仿冒名牌的廉價打火機給過往行人。

新年的當天就是火柴女上班的第一天,雖然她的行銷計劃沒包括法定假日也工作,但是她也了解剛開始營運的事業都需要積極的態度和高度的市場曝光率。於是火柴女搭了公車來到洛杉磯,挑好一個看來理想的街角,開始在酒吧外麵擺起攤子販賣打火機。

不幸的是,她發現街上了無人跡而且天氣冷得不合時宜。更慘的是,加州議員最近禁止在酒吧裏抽煙,而這表示她的許多潛在客人都是非吸煙者。還有更慘的,半小時後開始下起暴雨,又圓又大的雨滴打在火柴女身上,沒多久她的衣服就濕透了,而且冷到必須靠打火機的火來取暖。

她握著廉價的仿冒打火機,朝臉部靠近一些,凝視那小小的火焰。溫暖的火焰讓她覺得很舒服,雖然,丙烷發出的氣味使她頭暈。

在溫暖飛舞的火焰中,她想像自己是在一個市場裏,而且生意很賺錢。她想像自己更小心翼翼地展開業務計劃,有更多的工作保障,有完全授予的員工認股權以及退休金計劃。她靠著小小的火焰在街角縮成一團,讓自己沉浸在想像中,直到打火機容器裏的燃料燒完。

她擦幹頭發上的雨水,“啪”一聲燃起另一個打火機,繼續做她的白日夢。這次她的想像包括利潤分享計劃、彈性工時、定期參加專業座談會,還有快速晉升到資深副總裁的職位。最後,她讓自己的想像變成不著邊際的幻想。在幻想中,她坐在一家跨國企業的領導位置上,這家跨國企業供應各類點火器具,從打火機到乙炔火炬到火箭引擎應有盡有。

就這樣,火柴女專注神遊於幻境以致忘了時間,忘了手上的工作和氣溫。她坐在地板上一個接一個點燃打火機,直到存貨全部用完,一個都沒賣出去。

時間大概是午夜。她不敢回家告訴父母自己是怎麼不小心用光了存貨,而且反正她已經錯過了最後一班公車,因此她決定在高架橋下的陸橋度過一夜。

令人悲傷的是,從那時起,就沒人見過火柴女或聽到她的消息。第二天,警察發現被人拋棄的打火機空殼,從陸橋下一路散落到一堆奇怪圓形石堆前。雖然警方推測火柴女是被前一晚惡劣天氣所造成的大洪水衝走,但是有些人則堅信她是被外星人綁架,他們宣稱外星人對小型的打火機很感興趣。

火柴女的失蹤讓她的父母傷心了好幾個星期,後來他們終於因為進口第三世界廉價工廠製作的聚酯纖維尼龍無指手套而賺了大錢。

(葛羅莉亞·梅耶)

這是一位美國人改寫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她的筆下,女孩渴望的不再是食物、家人,而是員工保障與職業發展。暫且不論這篇文章特殊的國家背景,看到這位同樣可憐的“火柴女”,我們不禁聯想到如今初入社會為工作、為生計奔波的大學畢業生,他們在就業壓力、社會壓力、家庭壓力的“三重大山”壓迫下,也同樣在奔忙之餘做著“職業規劃”的想像。隻不過,這些對於某些人是“規劃”,對於某些人卻隻是“夢想”。

對於每個人來說,在自己成長成熟的過程中,就應該逐步弄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並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注重能力的培養,這樣才不至於在踏入社會的那一刻感到迷茫與彷徨。自己本身的能力是生存的基礎,隻有具備生存發展的能力才能真正踏實地生活。

每個時代、每個社會都有其弊端,也就難免出現社會的悲劇,而悲劇的主人公肯定大多都是社會金字塔底層的人。

有時,我們就像那個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樣,心中有許多夢想,有許多渴望得到的東西,或許這些東西,在別人眼中都是唾手可得的幸福,但在特定的人心中,便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正如,缺衣少食的人們希望衣食無憂,錦衣玉食的人們渴求親情溫暖一樣,現代社會的人們感受最多的恐怕都是心靈的迷茫。

“草船借箭”中的“意想不到”

——解讀《草船借箭》

經典點擊

“草船借箭”的智謀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獻密計黃蓋受刑”。

根據《三國誌·吳書·吳主傳第二》裴鬆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與孫權對壘濡須(今安徽巢縣西巢湖入長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戰,曹軍大敗,於是堅守不出。一天孫權借水麵有薄霧,乘輕舟從濡須口闖入曹軍前沿,觀察曹軍部署。孫權的輕舟行進五、六裏,並且鼓樂齊鳴,但曹操生性多疑,見孫軍整肅威武,恐怕有詐,不敢出戰,喟然歎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隨後,曹操下令弓弩齊發,射擊吳船。不一會,孫權的輕舟因一側中箭太多,船身傾斜,有翻沉的危險。孫權下令調轉船頭,使另一側再受箭。一會,箭均船平,孫軍安全返航。曹操這才明白自己上當了。

由此可見,“草船借箭”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並且這件事發生在赤壁之戰以後五年。

傳統觀點

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讀了這段故事,常常使人對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讚歎不已。人們常用“草船借箭”來形容,運用智謀、憑借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目的的行為。

另類解讀

有篇創意獨特的網文,描寫了草船借箭的十種另類結局,讀來讓人忍俊不禁。

成功需要三個因素:勤勞,智慧和運氣,缺一不可。當然像諸葛亮這種曠世奇才可以省去勤勞,但卻少不了運氣,就拿草船借箭來說,如果運氣不佳的話……

結局1——隻差一枝箭

草船上的草人中了很多箭,約有十萬餘枝,但是仔細一數,隻有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枝。結果——周瑜依軍法處斬諸葛亮。

結局2——禁不住急拐彎

船行到曹營附近,曹軍射以亂箭,箭極多,插滿船身的一麵,於是諸葛亮把船身掉一下,船即失去平衡,側翻了,箭、船、舵手、鼓手、孔明、魯肅皆入江喂魚。

結局3——曹軍請來張藝謀

曹軍方麵請張藝謀來指導弓箭手,亂箭齊發,草船無甚護甲,結果(可以想一下電影《英雄》裏秦軍攻城時,勁弩亂箭射穿牆瓦的情景)箭是借到了,可舵手、鼓手、孔明、子敬一幹人等俱成刺蝟,船也被射穿,全部入江喂魚(魚兒們條件改善,吃起了關東煮)。

結局4——超載

船行到曹營附近,曹軍射以亂箭,箭極多,插滿船身的一麵,諸葛亮及時掉轉船頭,箭插滿船身的另一麵。諸葛亮令軍士大喊:“謝謝曹丞相贈箭!”霧散,曹軍發現後追擊,孔明船隊負重太多,來不及逃走,皆被曹軍俘獲。

結局5——曹軍射的是火箭

船行到曹營附近,曹軍以火箭射之,火箭遇草立即引起大火,同時又使草船在大霧中顯得分外明顯(就像霧天汽車開霧燈一樣),曹軍紛紛繼續瞄準火船射箭。

結局6——新式武器

船行到曹營附近,突然看見曹軍推來了數十台投石機……

結局7——曹操也不傻

話說諸葛亮和魯肅率領船隊借著大霧來到曹營附近,下令擂鼓呐喊,誰知曹營也同樣擂鼓呐喊,而且聲音居然比諸葛亮他們還大,諸葛亮心虛,下令船隊放箭,結果天亮後諸葛亮返航時非但沒有借到一枝箭,反而賠了數萬枝,背後還傳來曹操士兵的齊聲高喊:“謝謝孔明先生賜箭!”回到軍營,周瑜大怒,將諸葛亮斬首。

結局8——喊錯地兒了

諸葛亮和魯肅率船隊來到曹營附近,擂鼓呐喊,卻半天不見曹營有回音,諸葛亮怒,下令全力呐喊,仍不見回音,諸葛亮大怒,下令不全力喊者——斬。士兵害怕,都喊破了嗓子,但曹營居然還是沒動靜。天亮後才發現原來因為天黑霧大,船隊走錯了方向,開到了荒郊野外。諸葛亮暈倒。

結局9——曹操是個二百五

曹操聽到水寨外的喊殺聲,心中冷笑:“就東吳這幾萬人馬也敢來挑戰?”當即下令全軍出擊。諸葛亮和魯肅見勢不妙,掉頭逃跑,好容易借著天黑霧大逃脫了曹軍的追趕,不想曹軍不肯善罷甘休,順勢來到周瑜水寨前叫罵,周瑜不知就裏心中害怕,下令調撥所有弓箭手到江邊,好容易將曹軍射退,倒把東吳的箭射了個精光。諸葛亮聽說知道不妙,也不回東吳軍營,直接逃回夏口去了。

結局10——討債的來了

草船借箭完美成功,諸葛亮借得10餘萬枝箭,周瑜雖然為沒有除掉諸葛亮而遺憾,卻也不得不佩服。第二天還是個大霧天,諸葛亮正和周瑜、魯肅在營中飲酒作樂,卻聽到水寨外曹軍擂鼓呐喊,諸葛亮笑道:“曹賊吃了我草船借箭的虧,也想如法炮製,可我這麼聰明,怎麼會上他的當?”下令不予理會……天色大亮後才發現原來曹軍是玩真的,東吳軍營已被占領。隻見曹操理直氣壯地來到諸葛亮跟前伸出右手:“孔明先生,你是不是把昨天借我的箭還給我呀?”

(佚名)

《三國演義》是對三國曆史的藝術加工,“赤壁之戰”是三國曆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草船借箭”也是其中的精彩之處,然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正如魯迅先生在“借東風”時評價的“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之語一樣,這篇奇思妙想的網文同樣將能想到的“不確定因素”通通彙集,著實難為了“諸葛孔明”一把。

經典進行了重新演繹,曆史交於後人評說,果然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機智有時還真離不開“運氣”的裝點。

中國古典四大名著是華夏文化的瑰寶,博大精深,後人從中都讀出了不同的深意,看到今人對“草船借箭”的另類演繹,不由想起一位讀者用簡潔的語言描繪的四部名著的不同特點,讀來別有趣味。

“三國”寫了一個大時代,“水滸”寫了一幫大英雄,“紅樓”寫了一個大家族,“西遊”寫了一夥大妖怪。

“三國”玩的是心計,“水滸”玩的是義氣,“紅樓”玩的是感情,“西遊”玩的是感性。

“三國”重國:治國、興國、安國、喪國。“水滸”重氣:勇氣、義氣、豪氣、霸氣。“紅樓”重情:親情、愛情、宦情、民情。“西遊”重趣:情趣、遊趣、野趣、妖趣。

“三國”是正史,“水滸”是野史,“紅樓”是家史,“西遊”是妖史。

“三國”寫官,“水滸”寫盜,“紅樓”寫民,“西遊”寫怪。

“三國”寫了一次變革,“水滸”寫了一次衝動,“紅樓”寫了一場戀愛,“西遊”寫了一次旅遊。

四大名著,各取一端,各有特色,各展風采。

人生未必總能“化險為夷”

——解讀《濫竽充數》

經典點擊

成語“濫竽充數”出自韓非《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300個善於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300個人在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南郭先生聽說了齊宣王的這個癖好,覺得有機可乘,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就跑到齊宣王那裏去,吹噓自己說:“大王啊,我是個有名的樂師,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著節拍顫動,我願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齊宣王聽得高興,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

這以後,南郭先生就隨那300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一樣拿優厚的薪水和豐厚的賞賜,心裏得意極了。

其實南郭先生撒了個彌天大謊,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先生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臉上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看上去和別人一樣吹奏得挺投入,還真瞧不出什麼破綻來。南郭先生就這樣靠著蒙騙混過了一天又一天,不勞而獲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長,過了幾年,愛聽竽合奏的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王繼承了王位。齊湣王也愛聽吹竽,可是他和齊宣王不一樣,認為300人一塊兒吹實在太吵,不如獨奏來得悠揚逍遙。於是齊湣王發布了一道命令,要這300個人好好練習,作好準備,他將讓它300人輪流來一個個地吹竽給他欣賞。樂師們知道命令後都積極練習,想一展身手,隻有那個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隻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傳統觀點

南郭先生是一個混飯吃的典型。他不學習,不勞動,靠欺騙過日子。這樣的人雖然也能蒙混一時,但遲早終要露出馬腳。像南郭先生這樣不學無術靠蒙騙混飯吃的人,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終逃不過實踐的檢驗而被揭穿偽裝。想要成功,唯一的辦法練就一身過硬的真本領,隻有這樣,才能經受得住一切考驗。

另類解讀